抑制昆虫取食杀虫效果缓慢.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拒食活性测定 及其存在的问题 1 拒食剂的定义与特点 昆虫取食过程:对寄主的识别和定位、首次咀嚼、吞咽和继续取食。 拒食剂:通常把能抑制昆虫取食过程的物质称为拒食剂? 把通过外围神经系统改变昆虫的行为(直接作用于化学感受器)而引起取食过程受阻的物质称为拒食剂? 将抑制昆虫取食过程中后三个步骤(首次咀嚼吞咽和继续取食)的物质称为拒食剂,将影响昆虫取食过程第一步骤以及干扰昆虫在寄主上的定着、产卵和栖息(对寄主的识别和定位)的物质统称为忌避剂。 拒食剂:作用于位于昆虫触角、下鄂须或下唇须上的感觉器,干扰了这些感觉器将食物的特性转化为电信号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了拒食。 特点:抑制昆虫取食 杀虫效果缓慢(3~6天) 低剂量下:少量多次取食 高剂量下:仅取食出小刻点,试探性接触叶片 2 拒食剂与其它药剂的区别 (1) 拒食剂与胃毒剂的区别 如BT、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 中毒症状、取食行为、对植物的保护效果。 (2) 拒食剂与忌避剂的差别 产卵忌避剂 告警信息素 水蓼二醛:叶碟、蚜虫、除去触角、录像 (3) 拒食剂与触杀剂和熏蒸剂的差别 闹花素-Ⅲ 茶皂素 混灭威 拟除虫菊酯 (4) 拒食剂与生长发育调节剂的差别 印楝素、川楝素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定虫隆 昆虫蜕皮加速剂:抑食肼、米满 3 拒食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1) 试虫 均一性、龄期(特别如小菜蛾) 饥饿处理5~10h 一个培养皿1头虫,重复10次以上 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 注意操作处理时间 (2) 供试叶片或材料 对植物材料的要求:洁净、均一、腊质、厚度 叶碟:处理前保湿、处理后保湿、每皿几片 打孔器及其它设备 (3) 药剂及试验方法 药液的配制,有机溶剂和水的比例 药液量、盛药容器 尖头小镊子 浸叶时间及要求 浸叶后处理方式 保湿方式 防逃逸方法 (4) 处理后再处理方式 及时换叶片和滤纸(每隔24g或48h) 注意保湿 (5) 拒食活性结果调查 坐标纸法 目测法:参照病情指数方法 叶面积测定仪法 数码相机法 4 拒食活性测定衍生可测指标 体重增长率 驱避率 化蛹率及蛹重 羽化率 生长发育抑制率 血淋巴含量 血细胞数量 酶活性变化 昆虫免疫力等 注意 处理时间 处理剂量 调查时间 症状观察 行为观察 5 拒食率统计 对照取食叶面积 *100 对照取食叶面积—处理取食叶面积 非选择性拒食率(%)= 对照取食叶面积+处理取食叶面积 *100 对照取食叶面积—处理取食叶面积 选择性拒食率(%)= 216.67?8.82 200 1 94.00 13 3 95.85 9 2 95.08?0.55 95.38 10.67?1.20 10 1 处理 220 3 230 2 平均拒食率?SE 拒食率 平均取食叶 面积?SE 取食叶面积 重复 CK (1) AFC50统计方法——目测法、最小二乘法和机率值法 LD-P-line LC50 ED50 EC50 KT50 TLm LD50 AFC50 5 AFC50统计及其存在的问题 机率值分析法 (2) 生物学基础 浓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浓度对数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浓度对数与机率值的关系 LD-P-line来源于剂量-死亡效应关系 正态分布函数 死亡率机率值=离方差+5 (3) 死亡效应的特点 试虫之间相互独立,死亡的试虫不对未死亡的试虫产生影响; 重复间相互平行,均代表整体; 试虫死亡具有不可逆性,只存在死和活两种反应,必须先活后死; 每重复的死亡率是群体的死亡率,该群体代表整体; 剂量有累积作用,试虫的反应有积累效应。 * * 一、毒力回归方程统计学基础及存在总是 死亡率,抑制率等 LD50 LC50 KT50 EC50 LD50统计分析方法 浓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浓度对数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浓度对数与机率值的关系 以蜜蜂毒性试验为例说明: (1) 试验浓度设计 预备试验:公比5~10 正式试验:公比2 (2) 试验操作 二、农药混配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药混配的目的与原因 扩大防治谱 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毒性 降低农药残留 提高使用安全性 提高药效 ? 深层原因: 研发机构实力:高校、企业、研究所 资金投入:我国5000万元/年,十一五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