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带技术是M.L.帕多等于1970年建立的,主要用以显示染色体中的组成型异染区,如着丝粒带。常用于植物的染色体分类。 Q-带是在1968年由Caspersson等建立的。这种方法是将中期染色体用芥子奎吖因(guinacrine mustard)染色,在染色体的G-带相同区域产生另外荧光带,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可以用于诊断,但受到荧光染色所限,不能长期保留。 R-带(R-Bands)是和G带相反(reverse)的带,即G带的深染区正是R带的浅染区,G带的浅染区又正是R带的深染区。R带也就是反带的意思。这种方法是由Dutrillaux和Lejeune(1971年)建立的。方法是将中期未染色的片子放在pH 4-4.5、温度为88℃的1mmol/L的NaH2PO4溶液中温育,然后再染色即可染成R-带。 T带又称端粒带,是染色体的端粒部位经吖啶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典型的T带呈绿色,由B.迪特里约1973年首先报道。 染色体银染法系用硝酸银 (AgNO3)使染色体上的核仁形成区部位呈现黑色的一种特殊染色法。 1975年以来,美国细胞遗传学家J.J.尤尼斯等又建立了高分辨显带法,方法是先用氨甲喋呤使细胞分裂同步化,然后用秋水酰胺进行短时间的处理,使出现大量晚前期和早中期的分裂相。在这样处理过的人的早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组中可以看到555~842条带。在晚前期细胞中可以看到843~1256条带,而已往在中期染色体上只能观察到320~554条带。 后来又用放线菌素D作用于DNA合成后期(G2期)的细胞以阻碍染色体浓缩时特殊蛋白质与染色体的结合,从而使染色体更为细长,使所显示的带纹多达5000条。这样就可以更精确地观察染色体的各种变异,甚至在各种生物的正常个体细胞中也可以看到染色体的各种区带的宽窄、位置等存在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称带的多态现象。 ?下面我们举一个关于大熊猫分类起源的问题为例来说明分带技术的应用。大熊猫(Ailuro 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产的珍稀动物,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它是最神秘的动物之一。1869年到本世纪80年代末,生物学家对于大熊猫的分类和起源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869年当时在中国的一位法国传教士和博物学家Pere Armand David首先对大熊猫进行了描述并定为一种新的物种,次年巴黎自然博物馆的馆长Alphouse Milhe -Edwards研究大熊猫的骨骼,断定大熊猫与同产于中国的小熊猫(Ailurus julgens)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近与熊的,确信大熊猫很象熊和浣熊共同祖先的后裔。此后关于大熊猫的起源问题有40余篇论文发表,但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64年芝加哥历史露天博物馆哺乳动物部主任D.Dwight Davis发表了一篇关于大熊猫解剖的详细论文,并根据50个器官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大熊猫是熊科的一员。但不久英国的Desmond Morris和R.F.Ewer根据其举止和形态分别断言大熊猫属于浣熊科。到本世纪80年代美国的动物学家John F.Eisonbeg和George B.Schaller建议把大熊猫单列一科,即熊猫科,这一观点在86年也取得我国一些动物学家的赞同。到底大熊猫的起源如何呢? 但进一步地做G分带染色,结果使人豁然开朗,原来6种熊的带型实际上和大熊猫染色体带型是非常相似的,熊猫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2,3)分别是熊的2,3;1,9和6,16染色体的带型相同。意味着大熊猫可能由于熊科的祖先染色体长臂易位融合等进化而来,也就是说大熊猫起源于熊科,和小熊猫的亲缘关系要远于棕熊。现已在熊科下面单列一个新的大熊猫亚科,这个结果又得到了分子进化方面的许多证据,从而终于解决了一百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另外,为了更精确地区分染色体,通常取前中期甚至粗线期的细胞相来做核型分析,因为这些时候的染色体相对较长,统计较准确。但也往往发生偏差,因为在体细胞分裂相中小的随体较易辨认,因此在测量随体染色体时通常不包含随体的长度;而在粗线期分裂相中随体很难辨认,在测量随体染色体长度时往往是包含随体在内的。即使在不同时期的粗线期,同一条染色体也会有不同的收缩速率,使核型分析出现偏差。 问题:为什么经常会看到在某些物种的核型中染色体的序号排列同染色体的长度排列不一致? 答:有二个原因:一是有的人算进随体长度而有的人不算进随体的长度;二是在取所有人的研究结果的平均值时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