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三至四).ppt

第二讲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三至四).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隋唐盛世与国际都会 隋朝统一南北 ,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推动下,敦煌各阶层民众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仅在莫高窟一处,就开凿了七八十个洞窟,造成一个兴建石窟的高潮。 隋炀帝时,让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商胡,联络各国首领。 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极大的力量。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唐王朝以博大的胸怀,大量接受外来文化,使之融会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当中。 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唐朝的势力不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而且成为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广大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当时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物质: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 ; 生活方式:穿着、饮食等 文化娱乐活动 :音乐、舞蹈 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伊斯兰教 城市:长安、洛阳、凉州、敦煌等,呈现出国际都市风貌。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唐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传入西方,深浅不等地影响了西方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容。 沙州城内有州、县两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大量的宫廷写经从长安输送过来,给这座佛教圣城进一步灌注了汉地佛教的影响。 武周、中宗到玄宗时敕建的大云寺、龙兴寺、开元寺,并立于敦煌。 李唐王室奉老子为先神,唐玄宗更是大力弘扬道教,敦煌也建立了供奉老子的紫极宫和神泉观等道观,教授弟子,传写经书。 唐代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典型的国际文化都会,汇聚了各种不同系统的宗教、文化、艺术,招徕了不同血统的民众在此定居。 唐代前期敦煌十三乡之一的从化乡,就是在粟特聚落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位置恰好就在敦煌城东一里处的祆舍所在地,这里又称安城,也是粟特民众的精神信仰中心。 沙州所辖的石城镇和播仙镇,唐朝初年分别是由来自中亚的康国人康艳典和何国人何伏帝延任首领的。 号称是“陆上腓尼基人”的粟特商人,除了从事国际间的转手贸易外,还是传播文化的友好使者。他们大多数信奉波斯、粟特地区正统的祆教,但也有的皈依了曾经受到禁止的摩尼教。有的粟特人大概较长时间生活在敦煌,深受汉地佛教的影响,渐渐接受了汉化佛教。敦煌发现了大批译自汉文的粟特语佛典,不仅有正统的佛经,也有汉人编纂的伪经和禅籍。由于粟特人的商业和移动性格,他们的宗教信仰必然也随着他们的四处迁徙而传播到四面八方。 武周天授二年(691),石城粟特人状称附近的蒲昌海变成五色,作为沙州一系列祥瑞之一,由刺史李无亏上报朝廷,为武则天登基制造舆论。 在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形势下,敦煌莫高窟也在持续不断地修建。 一些大家族争先恐后地开凿“家窟”,如翟氏、李氏、阴氏,其中翟家窟(第220窟)是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凿成的,这正是唐平高昌之后第三年,国威远扬西土的时候。 敦煌当地的文武官员,仍然是敦煌石窟的重要供养人,如沙州刺史李光庭,就曾在莫高窟开窟造像。 到极力推崇佛教的武则天执政时期,莫高窟已经是号称有一千多所窟龛的雄伟石窟了,而且建立了模仿武则天形象的弥勒像(第96窟北大像)。 在唐朝,敦煌不仅留下了精神文化交流的遗迹,也同样有技术和物质文化交流的佳例。 唐太宗曾派人到摩揭陀国,学习印度的熬糖法。 敦煌是商人东西往来的通路,因此,大量西方的舶来品和中原的特产也都经此地运输,也一定会有不少精美的物质文化产品留在敦煌。 其中不少作为供养品进入佛教寺庙和石窟当中,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带给敦煌异彩纷呈的物质文化。 四、佛教独尊与吐蕃、归义军的贡献 大历十一年(776),吐蕃进围沙州,但迟到十年以后的贞元二年(786),才最后以“勿徙他境”的条件,迫使敦煌百姓“寻盟而降”。 问题:按照吐蕃当年所向披靡的实力,要拿下一个敦煌城,应当不难,但为何围而不攻呢?在敦煌军民已经弹尽粮绝,没有抵抗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与敦煌百姓立盟后受降呢? 原因: 因为吐蕃正在大力弘扬佛教,而敦煌正是他们所要保护的一座佛教圣城。 例如,吐蕃占领敦煌以后,吐蕃赞普马上敦请从武威退避敦煌的高僧昙旷入藏讲道,昙旷辞以年老多病,所以用文字的形式作答。 “勿徙他境”的盟誓正面影响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从吐蕃王朝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吐蕃每攻占一地,往往把当地的官僚和高僧等具有社会号召力的人士迁往别处。世家大族、官吏、高僧是汉文化以及汉化佛教的传承者,他们的离去,使得西州汉文化的根基被抽空。相对而言,敦煌却因为在降蕃以前与吐蕃订立了“勿徙他境”的盟誓,所以得以保存更多的汉文化。而“勿徙他境”的另一成果,是为敦煌保存了人力物力,使敦煌不像北凉灭亡后的情形那样,人口大量流失。 吐蕃王朝崇佛排斥其他宗教的行为 敦煌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不见了,读书的儿童转

文档评论(0)

cjp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0131150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