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_.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7、补脾摄血法 本法常用于脾虚气弱、不能统血之证等。消瘦,面色苍白,食少腹胀,便溏倦怠,气短浮肿,皮下瘀斑色淡,舌淡齿痕,脉沉细弱。证属“虚斑”,系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随虚火游行,显于皮肤所致。应注意脾为后天之本。“温之则浮焰自息,养之则虚火自除”。脾气虚弱型,治补气以统血,宜归脾汤。杨仁斋《直指方》云:“一切血证,经久不愈,每每以脾胃药收功。” 18、健脾滋阴法 本法常用于脾阴不足之证等。纳呆烦热,口咽干燥,手足心热,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滋生脾阴,方选健脾滋阴汤(《万病回春》卷四)。 19、健脾疏肝法 本法常用于肝脾不和,肝气抑郁,克犯脾土之证。胁痛腹胀,心烦易怒,胸腹痞满,脉弦。“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木郁则达之”,方选逍遥散。肝脾不和,肝阴不足,抑郁不舒,郁于上则胸胁隐痛,宜魏氏一贯煎(治在肝胃);郁于下则小腹坠胀,宜逍遥散(治在肝脾)。中气虚弱,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交阻,引动肝风,则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等症发作。治以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则眩晕停而呕吐自止,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 20、消积导滞法 用于饮食停滞之证,证见胃脘胀痛,嗳腐酸臭,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 脉滑。治当消食和胃、理气导滞,以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 21、滋养胃阴法 用于胃阴亏虚型,证见胃脘部灼热时痛,咽干口燥,或大便干结,或饥而不食,舌干少苔或无苔,呈镜面舌,脉细数。治当清胃滋阴、敛阴止痛,以叶氏养胃汤或益胃汤加减。 22、健脾和胃法 用于脾胃气虚,脾胃不和之证。《明医指掌》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实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证见纳少腹胀,脘腹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面色萎黄或苍白,语音低微,气短身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弱或虚缓。治当益气补中、健脾和胃,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3、化痰和胃法 用于胆郁痰扰之证,证见胃脘痞满不适,烧心或隐痛,或嘈杂嗳气,心烦失眠,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当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以温胆汤加减。 24、调和肝脾法 用于肝旺脾虚之证,证见肠鸣腹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情志波动发作,矢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常见于肠易激综合症。治当抑肝扶脾、调中止泻,以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减。 25、清热和胃法 用于肝胃蕴热型,证见脘腹不适,泛酸嘈杂,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数。治当清热和胃,以泻黄散加减。 26、温运中阳法 分温运脾阳和温通胃阳。脾阳虚则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法重在温运,方如香砂理中汤。 胃阳虚常见胃不思食,胃脘胀满,甚或作痛,或胃气不能下行反上逆而形成反胃呕吐,谷食不化,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迟。治法重在温通,方如大建中汤。 27、通里攻下法 分苦寒攻下和温里攻下。 苦寒攻下多用于胃腑实积,痞满燥实坚或高热神昏,热结旁流,苔黄燥,脉实有力者。方选承气汤类方。 温里攻下多用于阳虚寒实的留积证,方选温脾汤。 28、健脾温肾法 本法常用于脾肾两虚之症。脾虚则湿聚,肾虚则水泛,故苓桂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与肾阳;真武汤温肾阳与脾阳,此脾肾相关之正治法也 。 29、益气宣窍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各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胃清阳之性对它们的调节。反之,若清阳之性得不到舒展,则会出现清阳不升或清阳被遏诸症。清阳不升的主要病机是脾气虚弱,不能上升濡养清窍。《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脾胃虚实论》亦日:“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因此,健脾补土、益气升阳是耳鼻喉科重要的治疗法则。选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或六君子汤。 30、清肠和胃法 用于肠胃不和之证,证见脘腹胀满痞闷,干哕食臭,伴肠鸣下利,恶心呕吐,舌苔黄白相见或腻, 脉弦或弦数。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治当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以芍药汤或半夏泻心汤加减。 31、驱蛔安胃法 用于湿热生虫,蛔虫扰胃之证。胃脘疼痛,时吐蛔,痛时鼓包,痛止如常,能食消瘦,唇面虫斑,嗜异物癖,苔白或黄,脉象多弦。治疗驱蛔杀虫,止痛安胃,方选乌梅丸。 32、和胃安眠法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予半夏秫米汤汤其卧立至,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睡眠障碍。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调理脾胃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内经》曰“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灌溉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脾胃内伤,百病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