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方法防治天牛的研究初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方法防治天牛的研究初报 第5期(总第ll4期) 2011年1O月 中国林副特.产 ForestBy-ProductandSpecialityinChina No.5(GSNO.114) 0ct.2011 新方法防治天牛的研究初报 张关通,周新生,王翔,黄连琦,何林夫.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林业局311203;2.萧山区蜀山街道农业科;3.萧山区农业技术学校) 摘要:对天牛的危害特性,寄主树种和天牛的主要种类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鉴定和研究.明确了 在杭州市萧山区以星天牛危害为主要天牛品种;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证明,高效氨氰菊酯,锐劲特农药,精 确把握天牛成虫高峰时段施药,防治效果极佳,达到成本低廉,简便易行,所用之处天牛危害几乎绝迹, 或很少危害.为有效解决苗木生产和绿化养护中的老大难问题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天牛成虫;发生特性;药剂防治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钱塘江南岸,总面积1420.22 km,其中平原占68,现全区有林业用地26666.67 hm.,其中有林地24466.67hm,森林覆盖率为 2O.21.全区辖17个镇,11个街道,411个行政村, 2010年全区总人口121.98万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4561.1亿元,国民生产总值(GDP)1220.06亿元,农民 人均收入15987元.全区有花木生产面积10000hm, 是中国花木之乡.天牛是萧山区苗木和绿化树种上的 主要钻蛀性害虫,其危害可使树木枝杆洞孔累累,危害 所产生的树木枝杆伤口不但阻碍养分的正常输送,以 致树木枝梢于枯,也容易使树木感染滋生病害和次生 性害虫;受天牛危害的树木,极易导致风折枝,严重时 造成树干内部蛀空,使整株树木死亡,有的苗圃株死亡 率高达4O以上,对树木的危害具有毁灭性.由于我 区以前一直是沿用以防治天牛幼虫为主的传统防治方 式,即侧重防治已钻人树干的天牛幼虫,此期防治不但 天牛对主干已造成危害,且防治难度大,防治成本高, 费工费时,防治效果差,因而多年来天牛危害得不到有 效控制,导致苗农辛勤种植多年的苗木毁于一旦.据 估算,受天牛危害严重的高档苗圃当年损失可达数万 元/亩,同时也影响绿化效果和苗木出口外销.因此, 天牛算得上树木的致命害虫,也是苗木种植,绿化养护 中的老大难问题.为探索控制途径,对天牛在本地的 发生和防治进行了调查和试验探索. 1天牛发生的概况 1.1调查方法 细胞,土壤干旱容易引起蓝莓伤害.干旱最初的反应 是叶片变红,随着进一步干旱,枝条生长细而弱,易早 期落叶.当生长季严重干旱时,造成枯枝甚至整株死 亡.蓝莓喜土壤湿润,但又不能积水,积水或排水不良 引起烂根. 赣南发展蓝莓前景广阔,赣南地处我国典型的南 方红壤丘陵区,酸性土分布面积大,土壤pH值适合 蓝莓生长,不需对土壤改良;另外,作为鲜果上市的蓝 莓果,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人工采收,而我区的人力 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劳动力比较廉价,可以降低成本. 赣南果业在过去的2O年中得到迅速的发展,确实也 给当地百姓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品种单一,以 脐橙占绝对优势,季节生产与加工业的矛盾突显.随 着市场供应的饱和及单一品种带来病虫害加剧,品质 退化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些新的,符合市场 需要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并且适宜种植的经济作 物,而蓝莓正是能适合这些要求的高效益作物.蓝莓 成熟早,成熟期同于大樱桃,与草莓,早熟桃,杏相衔 接,正处于水果淡季,在调节鲜果供应和市场均衡,满 足人民需求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蓝莓的种子小(小 于芝麻),食用方便,果实发育期短(40~6O天),期间 很少打药或不打药,果实很少受到农药污染,是真正 的绿色食品,在鲜果及其加工制品出口时,容易打破 绿色壁垒,更受国际市场欢迎.随着蓝莓产业的快速 发展和人们认识的逐步深人,我国蓝莓生产存在以下 问题亟需克服:新品种创新滞后,区域化栽培和配套 栽培技术实施不到位,采收,包装,贮运等研究仍显薄 弱. 参考文献 [1]张德巧,於虹.蓝浆果栽培产业化中的种质创新研究 [J].植物资源与环境,2007,16(3):64—72. [2]於虹,贺善安,顾姻,等.我国和世界蓝浆果的发展前景 [J].植物资源与环境,2001,10(2):52-55. [3]赵晓军,肖艳萍.野生蓝莓人工栽培丰产技术[J].中国 林副特产,2002(2):65—66. 作者简介:刘晓红(1966一),广东兴宁人,大专,工程师, 从事经济林研究工作.E—mail:jxgzlxh93@163.com.*通 讯作者:龙川(1968一),江西永新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 师,从事林木良种繁育,森林培育,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工 作. 79 2O11年中国林副特产第5期 通过设在宁围镇,坎山镇,蜀山街道,义桥镇的四 盏智能型测报灯,4~9月每日观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