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利流氓及企业应对策略-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最近10年来,与NPE有关的诉讼案数量节节攀升,10年间增长了10倍,特别是2010年到2012年连续翻番。而卷入其中的公司数量更是突飞猛进,由2001年的六百多家增长到2011年的最高五千多家。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在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Patent Troll让发明者遭受了至少五千亿美元的损失。
专利流氓兴诉形势
根据RPX公司2010年统计,在NPE们最喜欢的德州东区法院,340件案件中有超过一半是由NPE发起的。
而最受NPE欢迎的“大肥羊”公司都有哪一些呢?表1列出了排名前十位的公司,放眼望去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名鼎鼎的跨国巨头公司,其中苹果和惠普争座第一把交椅。最近五年他们分别遭受了165场和143场与NPE对峙的诉讼,这其中还不包括仅仅发警告函或诉前和解的案件数量。
最著名的NPE诉讼案件,当属电子商务巨头eBay与一家称作MercExchange的NPE公司的马拉松式专利战争,该案最后打到最高院,历时7年,以eBay花大价钱购买了MercExchange的若干件专利而告终。著名的黑莓机厂商RIM公司在2005年的时候,终于了结了之前长达六年的专利梦魇,而代价是双手奉送给NTP公司的6.125亿美元和解费。一直以知识产权霸权而饱受诟病的微软公司,栽在了Intertrust和Eolas这两家小微企业手中,微软为它的两件败诉买单共计约10亿美元,要知道Intertrust公司总共只有35名雇员和31项美国专利,而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迈克尔博士创办的Eolas公司,更是仅仅只有一名雇员、七项专利。
不仅仅是美国的公司遭受专利流氓袭扰,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品尝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滋味。我国台湾地区的鸿海、群创,大陆的中兴、华为、联想、海尔等企业也开始与NPE们对垒沙场、博弈棋盘。
而最近比较引人注目的案例,就是NPE们对这几年羽翼渐丰、刚刚起飞的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等的骚扰,对于预计以上千亿美金完成IPO的硅谷新贵Facebook,NPE们激动地夜不能寐,“手中有专利,何愁不富贵”!
表2列出了以专利数量计、排名前15的NPE公司,其中Intellectual Ventures(高智发明)以数以万计的专利量名列榜首。高智发明是专利流氓吗?在2010年12月8日之前,人们情愿相信他不是,但是而2010年12月8日这一天高智对赛门铁克等9家公司发起的攻击,让人们不禁开始怀疑了,高智还是那个他们自诩的、能和平改变整个世界创新格局的谦谦君子和救世主吗?高智发明此后发动诉讼的对象,甚至包括高智投资占股的Motorola。
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成为“混合专利流氓”的名词,其实很好理解,IBM、微软、英特尔、飞利浦、惠普、三星,以及最近的雅虎、柯达、诺基亚、苹果公司不都是有在做一些类似Patent Troll的事情么?近期有报道称,Nokia将2000专利转移给专利授权公司Mosaid,欲借诉讼创收;苹果借“枪手”Digitude起诉HTC、三星和诺基亚。有人甚至专门撰文,题目就叫做“Apple与专利蟑螂的距离”。
“流氓”策略
Troll这个词最近似乎变成了一个动词。我们来看看NPE们Trolling的一些策略。不同的NPE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Trolling技巧,这里只是列出一些常见的。比如:
a、寻找那些能覆盖非常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具有广泛覆盖性的专利;
b、同时起诉几十上百个被告;
c、以各种手段制造条件获得德州东区法院或其他偏好专利权人的法院的管辖权;
d、聘请采取风险代理收费的律师,比如赢了的话律师提成20%-40%,输了则一毛都拿不到;
e、诉前许可—通常与表示出愿商讨许可的任何目标公司联系并且提出与之会晤;
f、起诉之后马上联系被告要与之和解;
g、先拿大公司开刀,取得战绩后,再陆续以此为“招牌”找上其他厂商收“保护费”;
h、在授证程序中,迫使被告陷入成堆成堆的证据文件的负担中;
i、总是强调,“大”公司正在利用“弱小发明人”的技术赚得大量金钱却不肯为该技术付费;
j、对与之较早达成和解的被告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以便对其它要和解的被告提供动力;
k、实行多级许可费率,越早的越便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