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强余震_M_s_5_6_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doc

汶川地震强余震_M_s_5_6_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郑勇①②, 马宏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 发震构造的关系 郑勇①②, 马宏生③*, 吕坚④, 倪四道⑤, 李迎春⑥, 韦生吉② ①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 430077; ②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③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北京 100036; ④ 江西省地震局, 南昌 330039; 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合肥 230026; ⑥ 江苏省地震局, 南京 210014 * 联系人, E-mail: HYPERLINK mailto:mhs@ mhs@ 收稿日期: 2008-10-08; 接受日期: 2009-02-12 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3-SW-1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编号: KZCX2-YW-116-1)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编号: 2006BAC01B02-01-02)资助 摘要 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地震之后, 发生了数十个 M5, 数百个 M4 以及更多的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汶川地震 裁剪-粘贴 M3 的余震, 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 通过利用 P 波到时数据对 M3 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 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 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 断裂带的北东向上, 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 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 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 采用“裁剪-粘贴”法, 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 5.6). 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 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 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 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 型地震, 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 在 BYF 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 这和主震在该区 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 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 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 且震源深度比较深 (~18 km). 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 而不是只发生在中 央断层上. 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28, 在四川省西 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里氏 8.0 级强烈地震, 破裂 面长达 330 km(图 1). 造成了至少 6 万人死亡, 数以 百万计的建筑物倒塌的重大损失. 同时, 大地震发生 后, 至 7 月 14 日, 已经发生了 2 万多次余震, 其中 4 到 5 级的余震 200 多次, 5 到 6 级的余震 30 次, 6 级以 上的余震 6 次(中国地震台网目录). 由于灾区目前建 筑物和山体受主震的破坏, 这些余震极可能造成二 次灾害. 因此, 了解强余震的震源性质, 分析其与发 震构造的关系, 对理解余震的孕震机理, 以及分析未 来可能的发生趋势和危险性均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 义. 震源机制解直观地反映了地震破裂几何特征和 运动学特征, 是研究区域构造应力的基础. 因此震源 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是地震工作者们所关心的重要参 数[2]. 汶川地震余震发生在地震多发的四川、陕西和 图 1 Ms≥3.0 的余震 图 1 Ms≥3.0 的余震分布 余震的位置通过主事件双差法进行了重新定. 黑色圆圈代表余震的位置, 大小代表震级情况. 五角星表示主震的位置, 灰色的线条为第 四纪断层[1], 方框里面的字母为断层名称的代号: MJ, 岷江断裂; HY, 虎牙断裂; HQD, 哈南-青山湾断裂; LRB, 龙日坝断裂; QC, 青川断 裂; PG, 彭县-灌县断裂; BY, 北川-映秀断裂; JGA, 江油-灌县断裂; JGU, 江油-广元断裂; LQS, 龙泉山断裂; CHL, 茶坝-林庵寺断裂; MW, 茂县-汶川断裂; MYL, 米亚罗断裂 甘肃等地, 这些区域目前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 台网, 为研究余震的震源机制和精确定位提供了良 好的观测基础. 同时, 地震发生后, 中国地震局紧急 布设了一批流动地震台站, 这些临时观测台网也为 研究余震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基于这些条件, 我们可 以通过采用波形反演的方法得到较大余震的震源机 制, 并结合主震发震构造和龙门山断裂带构造背景, 研究这些较大余震的余震机制和可能的发震断层特 点, 为推测未来余震发展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