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逃禅”与明清之际岭南政治生态的变动.docVIP

屈大均“逃禅”与明清之际岭南政治生态的变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屈大均“逃禅”与明清之际岭南政治生态的变动 摘 要: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屈大均逃禅前后历史图像的勾勒,试揭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关系。本文研究认为:岭南遗民逃禅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岭南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密切相关;二:岭南逃禅者多有心理上的矛盾,行为上的悖逆;三:岭南政治生态的多元化是岭南既开放又封闭文化特质的凸显。岭南在明清之际先后经历南明政权统治,南明与清政权的争夺,以及三藩时期,政治生态明显异于它地,且更替频繁、反复,所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是造成以上特点的重要原因 主题词:屈大均 逃禅 政治生态 明清鼎革之际,岭南地区作为南明政权与清王朝对抗的主要地区,也是三藩之乱的主要地区之一,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各阶层面临着生存与死亡、隐逸与出仕、抵抗与投降、旧主与新主的抉择;或成忠烈、或作遗民、或作贰臣,政治上凸显了多元的状态。遗民逃禅正是政治生态多元化的表现之一。本文尝试以屈大均为个案,通过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对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岭南遗民逃禅特点以及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之间的关系,揭示遗民逃禅与政治生态变动的关系,探求其背后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屈大均逃禅经历与岭南政治生态的变动 屈大均,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今广州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 虽是第二代遗民逃禅者,但是他忽儒、忽释、忽游侠、忽从军P1984,身份变化复杂,是岭南遗民中最典型的逃禅者,现对其逃禅经历进行回顾,以窥明清鼎革之际岭南遗民逃禅的历史背景及其深层原因。 甲申之变时,屈大均年仅15岁,正在县学读书,与绝大多数逃禅者一样,他也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作为南明永历政权主要统治区,岭南的抗清斗争异常惨烈,美国学者司徒琳在《南明史》论证道:清军入侵华南与东南,抵抗最为激烈的有两个地区,东南沿海与广东中部。[2]P93 广东中部是忠于明朝的力量抵抗清朝征服东南与华南的又一主力战场。该地的军事行动与东南地区相比,范围之广不及,程度之剧烈则过之。[2]P106 事实的确如此,隆武二年(1646)十二月,清军李成栋、佟养甲部攻入广东,屈大均投入其师陈邦彦的义军中,为抗击清军积极战斗,直到广东沦陷,才不得不退出。但是广东义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清军的斗争,其中以岭南三忠陈邦彦、陈子壮和张家玉这三位领导的抗清义军最为著名。 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清兵尚可喜、耿继茂部再次攻入广州,屠城,民死甚多,屈大均也参加了这次全城人民抗清运动。史书记载:他随仲兄联络山海义旗,后败,兄遁迹不出1]四松阡表。这次失败之时,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他也曾想守节而死,史载: 广州城破,仲兄义不欲生,先生亦同怀忠愤,有捐躯报国之志1] 四松阡表;作为一个传统读书士人,在国家危难之时应该挺身而出,他曾想通过入仕朝廷来报效国家,并实现自己抗清复国的理想。史载:永历三年(1649)春,奉父命赴肇庆行在,上《中兴六大典书》。大学士王化澄荐引,将得服官中秘。闻父寝疾,遄归。[1]四松阡表但是抗清的形势在广州被攻下后急剧恶化,永历皇帝先后走梧州、南宁。在清王朝与忠于明王朝各部争夺岭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就在这年冬天,二十一岁的他,礼函g于番禹园冈乡雷锋寺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开始了他十几年的逃禅生活,这是他第一次皈依佛门,此时距离国变已经有7年了。 关于他此时逃禅的原因,学术界观点不一,中山大学孙立教授归纳为:首先是年龄原因;其次是国变后的最初几年,南明朝在粤桂立足,屈大均对反清复明仍抱有极大幻想。屈大均父亲当时还在世,他还要担当事父之责。 他综合了各方观点,其实,在这三种因素中,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或者说那种因素份量会更重呢?在下文中笔者将有详细分析,此不赘述。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即1662年),他结束了长达五年的北上之游后回粤省母,开始蓄发返儒。这是他礼佛后又重返儒门,原因又是什么呢?待下文分析之。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的母亲去世不久,他又复僧服入山,隐于浮图,直至终了。屈大均反复于儒、佛之间,以往学者着重从事亲的角度加以分析,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第一次逃禅时母亲尚在,难道只事父而不事母,与他同时的大批士人逃禅者,都是因为事亲而没有及时皈依佛门吗? 显然有些牵强,若我们考察此时岭南社会历史背景,当可以揭开他们这些士人逃禅的最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明清鼎革之际岭南政治生态的频繁变动,应该是他们这些反复于儒、佛两门士人的重要原因。 二、从屈大均逃禅看岭南遗民逃禅的特点 明万历以降,禅风浸盛,封建士大夫中间逐渐盛行着一股逃禅之风,士人以无端之空虚禅悦,自悦于心也。逮至明末,此风愈来愈烈

文档评论(0)

潇湘画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