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ppt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交往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马恩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2.生产产生分工,交往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3.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 4.物质生产——物质交往活动;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5.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区别:共3点。 (1)行为主义传播学——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放在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 (2)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行为主义传播学回避这些重大问题。 (3)精神生产有它的产品——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信息消费的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信息产品的消费一般是多次性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不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如何理解“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正确处理“批判”与“借鉴”的关系;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 * *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