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茅路两侧区域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平面 展现茅山风貌,体现茅山文化。 体现茅山景区的精髓,展现茅山丰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 大茅路两侧区域城市设计 重要节点——游客服务中心 大茅路两侧区域城市设计 重要节点——入口 大茅路两侧区域城市设计 重要节点——商业街区 区位 规划原则 功能: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小游园、一个小广 场、 一条生活性街道。 人均建设用地:60-80㎡/人。 规划地块 新家园小区 规划设计理念 人、自然、文化、休闲、居住的共生共创,充分结合茅山地域文化特色与地形地貌,使居住环境与自然人文环境高度融合。 新家园小区 新家园小区 住宅建设 建筑风格结合地域特色,以青色面砖和白色涂料为主,运用细腻、精致的细部和协调的比例关系,创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 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农村 城市 人口与社会 就业 经济发展 土地 光明日报:“农民被上楼” 背后有隐忧 2010年11月04日 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往往打着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各种旗号,当然也有相对应的政策,例如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不少地方以罕见的热情拥抱“拆村并居”行动, *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刘易斯· 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张景秋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吴莉娅,顾朝林.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J].城市规划,2005,7. 田银生.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市——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J].城市规划汇刊.2001,2:44. 胡序威.区域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问题[J].城市规划,2005,12. 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1.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 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思考题 思考题 什么是城市?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城市的景观、形态、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认为在上述变化中,城市不变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未来的城市将会怎样?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哪些,试评价这些结构模式,并阐释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 什么是城市化,如何测度城市化。如何认识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阐释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法则。试通过实证分析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调适。 归纳中国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主要乡村城镇化类型及其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试分析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你认为应如何测度城乡之间的这种差异?怎样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三节 城镇体系 平原丘陵多,高原山地少;偏集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 (三)中国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1、中国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地理分布特征 第三节 城镇体系 特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1.3:5.8:9.8,呈金字塔型分布 * (三)中国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2、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第三节 城镇体系 由于各个地区自然环境背景、历史发展过程不同,不同地区城市体系的职能类型与职能结构有较大差异,每一地区城市体系职能结构都有几个反映地域城市体系职能特点的主要产业部门,形成城市体系职能地域组合类型。 * (三)中国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3、中国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 第三节 城镇体系 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自轻至重;东部地区城镇职能以加工型为主,中西部以资源开发型为主。 * (三)中国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3、中国城镇体系的职能组合结构 第三节 城镇体系 * (三)中国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4、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顾朝林,2008) 第三节 城镇体系 * (三)中国城镇体系基本特征 4、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顾朝林,2008) 第四节 城市问题 一般认为,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所造成的。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资源与城市环境:资源是否能得到合理利用,和城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口与环境问题:控制城市人口,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 1、环境问题 第四节 城市问题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