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文化景观的构成 由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构成。 物质文化景观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聚落、建筑、服饰、人物、街道等。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被人们所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关系等。 非物质文化景观在传播和历史传递过程中,又常常以物质文化景观的形式存在 图:凝固在建筑上的儒家文化――晋商大院的石雕(2007年10月张敏摄) 四、语言景观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已经查明有5000多种语言,各种语言都有特定的分布区域范围。 世界上有20余种主要语系 世界语系人口比例图 五、宗教景观 宗教学家将世界宗教分为三个大体系: (1)发源于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称为“亚伯拉罕宗教河系”;包括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一神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2)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宗教文化,称为“印度宗教河系”; (3)发源于中华大地的宗教文化,由于其核心象征是圣贤崇拜而被冠名为“哲人宗教河系”。 图: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Knox, P. L. and Marston, S.A. 2001,P.198) 图:庐山上的天主教堂(左)与基督教堂 (2003年8月张敏摄) 图:新疆的清真寺(张敏摄,2005年8月) 图:吉隆坡清真寺高耸的宣礼塔(张敏摄,2006年1月) 图:佛教建筑景观――南京灵谷塔 (张敏摄,2004年9月) 图:以色列的犹太墓地(韩仲华摄,2004年3月) 图:喀什的香妃墓(2005年8月张敏摄) 六、性别景观 图:日本地下铁设置的女性专用车厢(2007年9月张敏摄) 图:古镇上贞节牌坊(张家界导游网,http://33519.com) 西方的郊区被认为是女性的,而工厂区、高科技园区被认为是男性的。 第六节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1 西方近现代文化地理学的 发展历程与流派 16世纪的人种学说,主要包括对新大陆的不同种族、民族及其风俗的描述。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 真正发展以20世纪20年代索尔所引领的美国文化景观学派的兴起为标志。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开创了新文化地理学时代。 主要流派 环境决定论思想 文化景观学派 超机体论 新文化地理学 (1)环境决定论思想 在地理学界的根深蒂固的地位,使其在文化地理学领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拉采尔在其《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如同生物界物种之间的斗争,将这种斗争按地域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名曰“生活空间之争”(迈克·克朗,2003)。 美国的环境决定论学派则将文化的差异性归结为人们适应不同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的产物。 环境决定论 文化景观学派 超机体论 新文化地理学 (2)文化景观学派 以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及其影响下的伯克利学派为代表。 不是自然造就文化,而是文化作用于自然,并且以文化景观为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通过“景观”——文化遭遇自然的表现形式——来研究文化对地域环境的作用及其过程。 不赞成经验主义仅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收集;也不赞成实证主义,为了某种教条的理论框架(尤其是环境决定论),而牺牲对景观多样性的关注。 使用地理学的独特性概念,研究地区及生命的独特构造,而非探求一般规律。 环境决定论 文化景观学派 超机体论 新文化地理学 (3)超机体论 威尔伯·齐林斯基(Wilbur Zelinsky)在他的著作《美国文化地理》(1973年)中建立了文化的“超机体”理论。 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凌驾于人的意志之上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虽然文化离不开一定人群及其思想,但是文化并不只是这些要素之和,文化具有其内在的结构、机制和能量。 文化的内涵是(a)后天行为的集合;(b)结构化的行为模式系统,是思想和行动的编码和模版;(c)作为超机体的整体,其生存和变化受到内在的不可知的规律支配。 环境决定论 文化景观学派 超机体论 新文化地理学 唐晓峰教授(2004)对于西周时期华夏文化建构的论述,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华夏文化的超机体性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表现。 环境决定论 文化景观学派 超机体论 新文化地理学 (1)周人所建立的“具有永恒观念意义的观念体系”——禹迹、九州、五岳等。而且在这一文化超机体构架中,观念与事实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把事实转化、上升为价值和准则。一旦成为价值与准则之后,事实便不可动摇,不可改变。”(唐晓峰,2004),即观念来源于事实,而一旦观念被确立后,又转化为强化事实的坚实力量。 (2)地理空间上的均衡向心性结构, “由‘中’而‘四方’,文明程度递减,……‘边疆’对于中国人意味着停滞、终结。” (唐晓峰,2004)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