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学的兴起 秦始皇 李斯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经过: (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2)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陕西渭南传说中的秦朝“焚书堆”遗址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3、评价: (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罢黜百家 1、背景: 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 汉武帝向“贤良文学”的儒家之士咨询治国的方略,儒学得到重视 ;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要求。 (2)内容: 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的建议,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②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董仲舒 (前179—前104)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 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上述思想主张有何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思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 1、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2、结论: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著作 《论语》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阴阳、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3、评价: (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太学的出现 1、太学的建立: 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