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中国城市建设史 教学安排 推荐参考书 1、教学安排与课堂纪律 1)课时:2*12 2)课堂纪律 无故旷课3次(迟到或早退达3次算旷课1次),无成绩。 3)关于考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闭卷)。 平时成绩主要参考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表现情况等。 作业选题:以课本中篇的某个城市为例,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不局限于近代,可延伸至现代),谈谈城市的建设。5-6个人一组,成果以word格式提交,汇报用ppt形式,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2、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纪录片: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进程线索 远古时代 (距今约5万年) 上古时代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 奴隶社会) 中古时代 (从秦到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干,也是中国所经历的封建王朝) 近代 (1840鸦片战争—— 1949新中国成立) 当代 (1949至今) 春秋与战国时代是上古时代与中古时代的过渡 朝代轴 史前 夏商周 秦汉 南北朝 隋唐五代 北宋,辽,金,南宋 元明清 近当代 春秋 战国 三国 晋 时代轴 城市建设轴(代表) 商城殷墟 周王城 秦咸阳 汉代长安 隋唐长安 北宋汴梁 南宋临安 曹魏邺城 南朝建康 元大都 明清北京 “象天法地” 周“礼”制度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远古时代 近代 当代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远古时期,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居民点的选址与布局形态有哪些特点?结合例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生产与生活情况等来理解 2、城市如何产生?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中人们劳动生活的发展情况表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旧石器时期 1、初期:只用简单的石工具,生产生活完全依附于自然采集。居住形式都是穴居或树居野处,未形成固定居民点。 2、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可制砍伐器、石球、木棍等,仍以自然采集、狩猎为主。集体狩猎促成原始群(50-100人)的形成,仍以穴居、巢居为主。 3、晚期:石工具更精细,有骨针、骨制工具等,生活方式包括自然采集、狩猎、渔猎,逐渐形成了母系氏族部落。 原始社会中人们劳动生活的发展情况表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情况 中石器时期 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会制作细石器、陶器,开始出现农业,于是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这就是最初原始的村落。 新石器时期 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如: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居 “上古穴居野处”:人类最早的居所出现于距今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旧石器时期以天然洞穴为主,新石器时期人类开始使用工具构建洞穴,或用树木搭建窝棚、或用工具在黄土崖面上挖掘洞穴。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巢居 “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今日已无遗迹可寻,其演变为独木巢居→多木巢居→干阑式建筑(采用多桩密集排列架空的形式)。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半穴居 穴居与巢居的一种结合,如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房屋,多为方形袋穴、穴深0.8米,4米*4.3米,屋子中间及四周有支柱,树枝编篱笆涂泥成墙,木料相接用捆絮,屋子中央为火坑。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二、原始的居住形式 地面建筑 接近半穴居形式,穴更浅,为22-38厘米。房屋平面有圆形与方形两种,方形屋内立柱形成屋脊,如西安半坡遗址后期建筑。 在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发展,房屋多用长方形平面。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三、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