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鼻吸痰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掌握吸痰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掌握吸痰技术 经口/鼻吸痰法操作流程 吸痰术 吸痰术:是通过负压吸引的方法,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 吸痰的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室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 危重、昏迷、老年、全麻未醒、大手术后和胸部创伤等,呼吸道被呕吐物、分泌物阻塞而出现各种呼吸困难症状以及各种原因不能有效咳嗽的病人,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病人。 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中心吸引装置 (二)电动吸引器 (三)注射器吸痰法 一)中心负压装置: 吸引器管道连接到各病房床单位,使用时只需接上吸痰导管,开启开关,即可吸痰。 二) 电动吸引器 1、组成: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压 力表、 储液瓶、安全瓶组成。 2、电动吸引器原理 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不断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 负压,将痰液吸出。 安全瓶、储液瓶是两个1000ml的容器,瓶塞上有两个玻璃管,并通过橡胶管相互连接。 操作前准备 评估患者 环境准备 护士准备 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及手腕带 评估:病情、意识状态、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和发绌)、SPO2是否下降、口鼻腔情况、气管导管的位置和固定、痰液的量和黏稠情况、听诊有无痰鸣音(叩背)、心理状态和合作能力等 操作步骤 告知:1.吸痰的目的和步骤 2.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和风险,取得 合作 注:患者痰多危急时就立即实施操作,然后再向患者或家属作适当的解释 操作步骤 准备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 2.环境:清洁、舒适 3. 用物:吸引装置、吸痰管、听诊器等。连接并检查吸痰装置,调节负压 4.患者:头转向一侧,颌下铺治疗巾 注:吸痰管选择:小于气管套管内径的1/2 一般成人14#儿童12# 操作步骤 注:调节压力 成人40~53.3KPa(300~400mmHg) 小儿33~40KPa(250~300mmHg)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给予百分百纯氧吸入2min 操作步骤 实施:1.连接吸痰管,试吸力,湿润导管 2.插管:进管时阻断负压以免损伤黏膜 3.吸痰: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每次≤15s,间歇3~5min。 4.肺部听诊:痰鸣音有无减少或消失 5.整理:患者体位舒适、清洁,用物分类整理 操作步骤 观察与记录 1、吸痰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面色、呼吸,痰液的色、量、性状,若心率下降,血氧饱和度低于90%,立即停止吸痰。 2、观察呼吸是否改善、痰液吸引情况,有心电监护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SPO2情况 3、整理床单位,患者取舒适卧位,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规范洗手。 4、记录痰量、性质、颜色 相关知识 经口插管深度为:10~15cm 鼻咽插入长度:患者鼻尖至耳垂的距离,成人约为16cm,儿童约为8-12cm,婴幼儿约为4-8cm 经鼻气管插入长度:成人20cm,儿童14-20cm,婴幼儿8-14cm 为气管插管患者等不能说话的患者吸痰前,指导患者用手势表达意思。 如:同意吸痰,指导患者拍床1下,不同意,拍床2下。 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动作要轻柔、敏捷,以防止损伤黏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min,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上提吸痰,避免上下提插。 下管时不能给负压,痰液黏稠时,可配合扣背、蒸汽吸入、雾化吸入等方法使痰液稀释;吸痰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紫绀、心率下降等缺氧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吸痰,待症状缓解后再吸。 持续吸痰时连接管24小时更换,储液瓶达2/3及时倾倒 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吸痰谨记 “轻”:吸痰动作轻柔,轻轻插入,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快”:吸痰动作迅速,每次吸痰时间15 S。 “转”:采用边捻吸吸引边上提的吸痰方法,防止拉锯式和边插边吸的损伤性吸痰。 “散”:采用一次性多孔吸痰管,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直径的50%,婴儿则要小于70%。

文档评论(0)

cl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医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