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临床应用讲座 .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湿热内蕴(阳明、太阴): 茵陈蒿汤(湿热蕴结,清利退黄)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于中,辛开苦降清利湿热) 薏苡竹叶汤(湿热郁遏,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枳实导滞丸(湿热结滞,导滞通下) 三仁汤(湿遏热蕴,宣化泄热) 甘露消毒丹(湿热蕴毒,清热化湿解毒) 茯苓皮汤(水湿困滞,淡渗分利) 邪在少阳(膜原): 小柴胡汤(邪在少阳,和解少阳) 柴胡桂枝汤(少阳兼表,和解散表) 大柴胡汤(少阳兼里,和解攻下) 达原饮(邪伏膜原,宣透膜原) 蒿芩清胆汤(邪留三焦,分消走泄) 阴虚内热(少阴热): 黄连阿胶汤(阴虚火炽,育阴清热) 猪苓汤(水热互结,养阴清利) 青蒿鳖甲汤(邪留阴分,滋阴透邪) 加减复脉汤(肝肾阴虚,滋阴养液) 沙参麦冬汤(肺胃阴伤,滋养肺胃) 清暑益气汤(暑伤津气,清暑生津) 生脉散(真阴欲绝,护阴救脱) 阳虚内寒(少阴寒): 吴茱萸汤(肝寒胃逆,温肝和胃) 真武汤(阳虚水泛,温阳利水) 四逆汤(阳虚阴盛,回阳救逆) 参附汤(真阳欲脱,固元救脱) 1、辨病辨证对症 2、守方合方扩充新药 辨病用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甘草泻心汤——狐惑病 鳖甲煎丸——疟母 蜀漆散——牝疟 千金苇茎汤——肺痈 桂枝茯苓丸——妇人癥病 甘麦大枣汤——脏躁 半夏厚朴汤——咽中炙臠 辨证用药 湿病六方 咳嗽上气五方 胸痹心痛九方 腹满七方 黄疸四方 血证四方 对症处理: 大乌头煎—脐周围痛、全身发汗、手足冷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皂荚丸—时时吐脓痰、端坐呼吸 十枣湯—咳唾引痛 葶苈大枣泻肺湯—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其他,小半夏湯(呕吐)等治疗。 桂枝汤(上) 泻心汤(中) 肾气丸(下) 百合地黄汤(养阴)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 桂枝茯苓丸 温经汤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龙骨 牡蛎 2.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2.黄芪桂枝五物汤 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3.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尩)羸,脚肿如脱,头眩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生姜 白术 知母 防风 附子 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变化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黄连汤 干姜芩连人参汤 旋覆代赭汤 (小柴胡汤) 4.半夏泻心汤加减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5.枳术汤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实 白术 6.外台茯苓饮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橘皮 生姜 补中益气汤(升柴、参芪、枳术、归陈) 三黄枳术丸(芩连、大黄、枳术、陈皮、神曲) 黄连消痞丸(芩连、枳术、陈皮、姜夏、猪茯苓、泽泻、姜黄、炙草)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陈皮)(开胃进食) 你们好 经方临床应用讲座 《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材,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为数十卷。”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汤液经法》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外感天行病方》:“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物。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今亦录而识之。” 三三六九法(框架、位置) 以脏腑经络把握疾病的阶段与层次 以寒热虚实把握证候的病性与病势 图1 六经框架方药位置 1麻黄汤(温散) 2桂枝汤(调和营卫) 3越婢汤(凉散) 4理中汤(温补) 5柴胡汤(扶正达邪) 6白虎汤(寒泻);承气汤(苦泄)

文档评论(0)

cl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医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