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5离骚第一课时讲义新人教版必修.pptVIP

高中语文第2单元5离骚第一课时讲义新人教版必修.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闾庙[注]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汩罗县境)。 【赏析】 全诗以“怨”字为魂,围绕一个“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诗句,抒发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诗以沅湘开头,既是即景起兴,又是比喻。沅湘是屈原常常咏叹的两条江。屈子的幽怨何所似?如沅湘之水千载悠悠。“不尽”写怨之绵长,“何深”写怨之深重。诗的后两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以景载情,悠悠不尽的情思尽蕴景中。屈子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又怎样,诗中并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考。 3.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请写在下面。 【答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汩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1.偭规矩面改错 “______”通“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忳邑郁侘傺兮 “______”通“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方圜之能周兮 “______”通“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 4.进不入以离尤兮 “______”通“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 5.芳菲菲其弥章  “______”通“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 6.延伫乎吾将反 “______”通“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 作 家 作 品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2.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政治思想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君主是否贤德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3.写作背景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放逐约九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体”的。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的骚体诗,它的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对一个爱国诗人来说,国运、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对这些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这两句为下面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一生“好修姱以羁兮”,却又“謇朝谇而夕替”,其中有哪三个原因? 我的见解:原因一:小人诽谤、嫉妒(“众女”“谣诼”);原因二:君王荒唐、昏庸(“浩荡”“不察”);原因三: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好修”“未悔”)。 3.“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