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犯罪_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ppt

为什么会犯罪_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ppt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信仰缺失 信仰主要包含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法律信仰及道德信仰等。 “宗教就像一种营救工作……宗教是在有人喊‘救命’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基督教的教规是著名的“十戒”:(1)只信仰上帝耶和华,不可信别的神;(2)不可造、拜偶像;(3)不要妄称耶和华的名字;(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5)孝敬父母;(6)不杀人;(7)不奸淫;(8)不偷盗;(9)不作假证;(10)不贪他人财物。再以佛教为例,其教规以“五戒”为名:(1)避免杀生或者伤害任何生物;(2)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3)避免任何奸淫邪行;(4)不吐任何卑劣之语,例如谎言、传播谣言和说人闲话;(5)不能接触所有的酒和麻醉品,因为它们能障蔽人的头脑和影响判断力。 “没有信念,人会软弱无能、毫无希望,而且会对其存在的实质本身惶恐不安。”维特根斯坦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 一旦“上帝不存在了,任何事物都是被允许的。” (三)“催化剂” “潜在犯罪人”只是潜在犯罪人,其本身不会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致罪因素”只是促使“潜在犯罪人”形成犯罪动机,转化为危险犯罪人的重要条件。“潜在犯罪人”与“致罪因素”相结合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的产生,危险犯罪人最终实施犯罪行为还必须受到一定“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只有“潜在犯罪人”与“致罪因素”相结合,并且在一定“催化剂”催化作用下,才会最终生成犯罪,危险犯罪人最终成为现实犯罪人。 在化学中,催化剂指的是“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本处的“催化剂”,是指加快“潜在犯罪人”和“致罪因素”相互作用速度,从而导致犯罪发生的“导火线”。 “催化剂”主要包括:(1)特定的时空因素;(2)社会控制弱化因素;(3)被害人因素。 (1)特定时空因素 (2)社会控制弱化 硬控制弱化 软控制弱化 亲情、友情、舆论、道德、宗教等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 情境控制弱化 (3)被害人因素 被害人过错因素的催化作用机制 一是诱发: 所谓诱发,是指被害人进入了一种明知没有必要进入的危险情境,从而催化犯罪的生成。这里的危险情境可能是地理环境,也可能是一种具有使自己易于受害的人际环境。 二是促进: 所谓促进,指的是被害人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犯罪的发生。 三是挑衅和促成:挑衅和促成是被害人引起犯罪人反应的主动性的诱因。 四是加害:所谓加害,是指被害人首先对另一方实施犯罪行为。 五是合作:所谓合作,指的是被害人对犯罪持同意态度。此情况主要发生在两种场合:一是所谓无被害人的犯罪场合,如同性恋、吸毒、赌博、卖淫等;二是在有明显被害人场合,如安乐死等。 思考题 一、如何评价天生犯罪人理论? 二、如何理解犯罪的各社会学理论? 三、如何看待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 * Thank you! 为什么会犯罪 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 一、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古希腊 苏格拉底的“面相说”——根据人的面色等来判断一个人将来行善还是行恶。如“凡面黑者大都有作恶的倾向”。 古希腊 柏拉图的“善恶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部分,人就不会犯罪。     英国 霍布斯的“性恶论” 意大利 贝卡利亚、英国边沁的、德国费尔巴哈等“趋利避害论”  中国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上人)圣人”不存在犯罪可能性;“下人”,天生犯罪人;“中人”,两种可能性。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学习。 二、犯罪生物学理论 意大利的龙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采用实证方法,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隔代遗传(返祖现象)。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眉骨隆起,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故同耸;齿列不齐,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头盖及脸左右不均,斜眼,指头多畸形,体毛不足等。(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心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意识等。 三、犯罪学的精神分析理论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1)提出“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性本能包括:生本能——建设性本能,是性欲、恋爱等行为的动力

文档评论(0)

benzei244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建筑工程师持证人

没啥好说的额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0月16日上传了建筑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