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加耳穴压豆治疗痛经34例.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穴位埋线加耳穴压豆治疗痛经34例 浙江中医杂志2012年2月第47卷第2期 穴位埋线加耳穴压豆治疗痛经34例 叶赛球杨雪芬邱丽萍 浙江省德清县中医院浙江德清313200 关键词痛经穴位埋线耳穴压豆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 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伴恶心呕吐等,并随着月 经周期而发作.我们近年来采用穴位埋线结合耳穴压 豆疗法治疗痛经34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 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7例均为我院针灸科门诊患 者,其中中学生占绝大多数,临床分型属寒湿凝滞 型,气滞血瘀型,气血虚弱型.未婚60例,已婚7 例.按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平均年龄 20.12岁,平均病程5.23年;对照组33例,平均年 龄18.86岁,平均病程4.71年.两组在年龄,病程, 病情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gt;O.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口拟 定: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 厥,且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女性;排除盆腔器 质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1.3纳入标准:符合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5~ 35岁之间;3个月内未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1.4排除标准:不符合痛经诊断标准者;不能坚持 治疗者或埋线不到3个月出现不良反应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耳穴压豆治疗,主穴取子宫,卵 巢,内分泌,交感,神门,皮质下,肾,肝,脾,屏 间,每次取6穴,两耳交替使用,每日按压6~8次, 以耳廓发热为佳,隔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穴位埋线. 方法:取穴气海,关元,气穴,水道,归来,足三 里,血海,三阴交,太冲,肾俞,肝俞等穴.嘱患者 仰卧位,术者立于一侧,每次选4~6个穴位,把普 通羊肠线装入5号针头斜刺人穴位,再用平头针推达 腧穴深层肌肉组织,进针大约1.5~2.5cm,边推平 头针边抽针管,后将套管连同平头针拔出穴位,此时 肠线已埋入穴位,(线头不可露出皮肤外).四肢穴位 肠线宜短不宜长,3mm左右即可,不可伤及穴位附近 血管和神经.10~15天埋线1次,3个月为1个疗 程.治疗时间最好为月经干净后或月经前7天.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痛经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 发者为痊愈;痛经明显减轻,发作次数也减少,能持 续3个月者为显效;痛经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但不 能维持3个月者为有效,治疗3个月经周期,痛经未 见改善为无效. 3.2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34例中, 痊愈26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 率97.0;对照组33例,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 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有显着性差异(Plt;O.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病案举例 张某某,女,20岁.未婚.学生.2008年12月 15日初诊.主诉:经期腹痛已6个月.患者12岁初 潮,其经色,经量及周期于月经来潮半年后均转正 常.半年前因学习等压力较重,致情志郁结,遂月经 来潮前或月经期出现腹部胀痛,月经量少,经色黯 黑,两乳房触痛,面色少华.舌质偏红,苔薄,脉 弦.证属气滞型痛经,选用气海,关元,双侧气穴, 双侧太冲穴进行穴位埋线,同时取耳穴子宫,卵巢, 内分泌,皮质下,肝,交感等穴位压豆.经治疗1个 疗程后,痛经已除,随访3个月未作. 5体会 痛经常由于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寒湿伤于 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或肝 郁气滞,血行受阻,冲任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宫, 不通则痛.穴位埋线疗法是通过穴位埋线以刺激穴 位,从而激活人体内存在的镇痛机制,从而起到镇痛 作用,且无副作用.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 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 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 的一种外治疗法.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采用穴位埋线 结合耳穴压豆治疗痛经,常取得佳之效. 6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 收稿日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