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PAGE 10 页 共 NUMPAGES 10 页
论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摘要: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李白在传统月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了月意象更为丰厚的精神内核,这既体现了月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李白强烈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李白;诗;月意象
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光唤起了李白无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也使月亮意象作为宇宙的精灵融入人间,蕴藏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高一个新的境界。本文拟就李白诗歌的月意象进行一番探讨。
李白诗中月意象的主体精神
李白是以多种风姿生活着的。有时他是一个五岳寻仙的道士,有时是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人,有时是“一饮三百杯”的酒徒,有时是“杀人如剪草”的侠客。但无论哪一种人,构成李白人格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李白人格的基本特征是浪漫奔放。“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的诗里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真情毕露,不屑矫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真情的喷薄而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是风致天然的绝唱。心中郁闷,我就举酒浇愁,抽刀断水;看不惯人间不平,就仰天大笑,十步杀人;踌躇满志,就直挂云帆,长风破浪。李白的心理在这喷薄而出的感情发泄中得到了无限的伸张,他的精神气质,有脱俗、高傲、天真这三个显著特征。而月意象恰如其分成为李白表现其摆脱一切束缚、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气质、阐释“言外之意的寄托”。李白《独漉篇》“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在看到明月的一刹那,诗人的心灵便与明月化为一体了,彼此间没有半点隔阂。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笔下的明月飞扬跃腾于雄奇壮阔的境界,为月意象填上一抹肆意张狂:“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避地司空原言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更体现了李白诗中“月”意象的肆意、雄壮、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李白对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传承与突破
李白笔下的月意象,是传统月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作为一个最为常见,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物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朱熹注《周易本义》卷三《系辞下传》第5章,P65),这种特殊的天象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如日月蚀)引起了远古中国原始人类的注意。他们在原本相信世界万物都有生命的前提下,创造了月神:《山海经》记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郭璞注《山海经》卷16,上海古籍出版社,P76),《淮南子天文训》则有:“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为月”,而作为三光之一的月也早在《史记》中确立起了明确的地位。《诗经·月出》是把月亮作审美观照的对象的开端。到了南北朝,月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在南朝山水诗中出现。刘宋谢庄的《月赋》,北周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审美意义,但尽管如此,从《月出》到曹孟德的“乌鹊南飞”,再到六朝的月意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此时的月亮,只是被动的作为一个客观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所感受,并按主体的意愿感受进行描绘。而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唐代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的一块块疆土而李白则独具匠心地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以闲心见月,以诗心赏月,以痴心醉月。反复出现在李白的诗作中的月意象,让人目不暇接:“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波光摇山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其独特的浪漫性渗透物我之境,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的人格力量与哲理精神。
李白对于月意象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道前人之所未道,使中国文学中的月意象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