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先生说起——陈忠实《白鹿原》读书报告.docVIP

从朱先生说起——陈忠实《白鹿原》读书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朱先生说起——陈忠实《白鹿原》读书报告

孔令钰:从朱先生说起 ——陈忠实《白鹿原》读书报告 孔令钰 朱先生是个神一样的人物。 “人们在一遍一遍咀嚼朱先生禁烟犁毁罂粟的故事,咀嚼朱先生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总督的冒险经历,咀嚼朱先生在门口拴狗咬走乌鸦兵司令的笑话,咀嚼放粮赈灾时朱先生为自己背着干粮的那只褡裢,咀嚼朱先生为丢牛遗猪的乡人掐时问卜的趣事,咀嚼朱先生只穿土布不着洋线的怪癖脾性……这个人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奇事轶闻,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而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来。” 直到他死后多年,红卫兵扛着红旗掀起了批林批孔的运动,四五十个男女学生挖开了朱先生的墓室,发现了朱先生生前用纸包好不肯示人的砖头,两面都刻着字,师生们一看,一面刻着“天作孽,犹可违”,另一面是“自作孽,不可活”。 一男生愤而摔砖头,“那砖头没有折断却分开为两层,原来是两块磨薄了的砖头贴合成一起的,中间有一对公茅和母卯嵌接在一起,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 折腾到何日为止 学生和围观的村民全都惊呼起来……” 读《白鹿原》,情绪总是随着书中人物的起落而波动,时而愤恨,时而叹息,有时竟忍不住要落泪。但只要逢着朱先生出场,心里便既安定又舒坦,仿佛有了个依靠,天塌下来都不怕了。 朱先生就是个“根”,是白鹿原的精神之梁,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明的“根”。 他拟《乡约》,开书院。清政府垮了,土匪哄闹,国共相斗……这些他都淡淡地看在眼里,真正牵挂的还是手头的县志。他无论如何也要把县志修成。个中滋味很耐人寻味。他起初写“共匪”,后写“共军”,同仁提出字有差错,他说就让这个错误保留吧。 简单一个字,并不代表了他倾向、同情共产党,更不能说明他有共产主义信念。朱先生不过是一个儒生,几千年过去了,这个人骨子里还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有意思的是,和朱先生一介儒生相比,成千上万的国军共军竟变得轻飘飘的,失了分量。文中一个情节很有趣,鹿兆鹏躲在朱先生家里,正碰上岳维山和白孝文,狭路相逢,鹿兆鹏险逃,岳维山和白孝文情急追了上去。而朱先生“没有动身,用铁杆儿拨一拨油灯捻子,站起身背着手说:‘看来都不是君子’!” 他管不得你是国是共,在他眼里,论的是“君子”二字。 《白鹿原》有两条线,一个是新潮乱世,一个是一点点碎裂掉的古中国,比如祠堂、家族制、孔孟之道。前者的代表是鹿家,后者则是白家。 就说白嘉轩这个人,黑娃三十六兄弟在院上杀了碗客,闹的人心惶惶……亲族朋人都劝他缓一缓,缓过了眼下的乱世再办,但他却一口咬定不改初衷:“他闹他的革命,咱办咱的婚事,两不相干喀!农协没说不准男人娶媳妇吧!” 甚至还有些情节,在今天看来,肯定被斥作“封建迷信”,比如白嘉轩带领族人悲壮的祈雨过程,白孝武补续族谱得到嘉轩的激赏,“总不能叫牛车老窝在坑里,得让车轮子上路滚起来嘛!” 而白嘉轩思索整个家族的兴衰史时,他的结论是“形成家庭这种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基本稳定状态的原因,除了天灾匪祸瘟疫以及父母官的贪廉诸种因素之外,根本的原由在于文举人老爷爷创立的族规纲纪”。 根本的原因竟然是“族规纲纪”! 这四个字令我着实沉思好久。想起了姑父前些日子修订家谱的事情,我回老家,一进大姑家的院子,整个一面墙都挂着一张长三四米高两米的白布,密密地写了一串串名字,就像千年老树上结下的累累果子,风干在上面。 姑父当过乡长,现在是个企业家,到老了最关心也最着迷的还是修家谱。 黑娃少小痛恨学堂生活,饱经风浪,最终却是要拜朱先生为师,从《论语》开始学起。他加入农协,捣毁祠堂,最后还是急切地要回原上祭祖。 白孝文发誓和父亲决裂,但到了保安团,出人头地了,也是一定要回到祠堂祭祖去。 书中的世事纠缠不清,有一条线却始终明晰,就是古老传统的血脉。国民党和共产党咬的你死我活,我扯远了说,新文化运动,说要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及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都恨不得砸碎了这条血脉,给灌进新鲜的血液进去。 但是否究竟行得通?想到这里我便痛心,难以言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骨血里都还是古中国文化的基因。我想到了鲁迅的“伪士当去,迷信可存”。周易、孔孟之道、祠堂,甚至文言文、三纲五常,都曾经被狠狠地踩在脚下。我们对西方的各种科学各种主义奉若神明,却不曾想过祖宗留下的旧东西里蕴含着更深的科学和更淳厚精微的天地之道。 “迷信”的生成和存在,自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存在土壤。现代人还来不及深思就要一棒子敲死这些迷信们。但时至今日,这些所谓“迷信”还是活在我们体内,政府要盖大楼,第一步还是请人看风水。这些举动背后,隐隐连结着几千年的血脉和阴晴云雨。 钱穆一生要“为故国招魂”,陈寅恪至死都不信奉共产主义。这些人,都是朱先生。 可惜,今人在滚滚西潮中早已迷失了自己。很多学者亦纠缠在各种舶来的概念、符号、主义当中。对于这些人,我想,非得让他们去中国的黄土地里走上几遭,读读孔孟春秋史记,哪怕就是看一看自己的家谱,也好,才照得见自己称的上几斤几两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