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休闲农业与文化的融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现代休闲农业与文化的融合张成贵(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浅析现代休闲农业与文化的融合 张成贵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18) [摘要] 休闲农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农业文明和地方特色文化,注入文化内 涵,赋予休闲农业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只有融合了文化的休闲农业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 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手。 [关键词] 休闲农业;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566(2012)06-102-03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现代休闲农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易复制的特性, 在全国遍地开花,它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丰富和活跃了城乡文化;不仅让游客领略 到优美的田园风光,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故休闲农业产生伊始,就受到各地人们的普 遍欢迎。然而,休闲农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文化内涵,重复建设,不具当地特色的现象 比较严重。休闲农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农业文明和地方特色文化,为休闲农业 注入文化内涵,赋予休闲农业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只有融合了文化的休闲农业才能更好地推 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手。 一、现代休闲农业的内涵与功能 休闲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 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以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 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 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培育现代农 业产业体系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的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 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休闲农业文化内涵的途径与方式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由于 缺乏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低,容易模仿复制,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模式单一,投资规模偏 小,深层次开发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 误导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除要加大引导力度、完善经营机制、搞 好规模化经营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赋予休闲农业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只 有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才能提高休闲农业的附加值,才能赢得市场,保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 展。否则,坐视庸俗文化入侵休闲农业,任其泛滥,势必毁掉休闲农业美好前程,所以增强休 闲农业的文化内涵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从村落建筑到农田果园,从生产方式到生 活习俗,这些资源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加以挖掘,就能打造成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休闲农业产品。 (一) 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 [收稿日期] 2012-06-21 [作者简介] 张成贵(1964—),男,甘肃秦安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102-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 式,它主要是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 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 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 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 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如天水高新 科技园区开发的一些现代农业观光项目等。同时, 也可在景区里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 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 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情怀。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渔樵耕读、夜不闭 户的民风,孩子们嬉戏在草地,青年们徜徉于林 间,少女们欢唱于果园,老年人忘情于桑圃茶园 之中,这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 (二) 因地制宜,发扬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 精神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 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尽 管不是每一处乡村都有名山异石、大江平湖,但 只要我们刻意去挖掘,就会发现身边的山山水水 都是性灵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成为 山水文化的代言物。我们可以选择溪流泉眼之处, 推出野营基地,让游客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的意境;选择地势平坦之地,开发踏青 郊游项目,让游客感受“绿树屯边合,青山郭外 斜”的美景;选择荒僻险峻之境,组织开展探险 活动,让游客亲历“曲径通幽处……山光悦鸟性” 的妙处。 (三) 追流溯源,传承建筑文化 建筑物可以直接表现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征, 比如乡村民居常见的堂屋、天井结构,就体现了 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 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筑应该在保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