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写作指导、代发,各类文案代写、创作QQ625880526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音乐系 音乐学专业 摘要: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音乐。《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受到国人喜欢的同时,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茉莉花》从起源到现在,历史悠久、形式各样、影响广泛、绚烂多彩,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展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文章将从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流变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流变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广泛流行的民歌数量甚多,其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茉莉花》属于民间歌曲小调中的时调,主要表现爱情内容。本文将系统探究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就其在各地的流传变异,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民歌根据创作和流传途径不同可分为“ 狭义”和“ 广义”两种。狭义民歌的定义有多种,《中国音乐词典》中指出“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比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了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这样解释:“民歌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在《辞海》中这样定义“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从这些民歌的定义中可总结出它们对民歌界定的共性在于“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创作。”广义民歌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亦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如王洛宾改编的《康定情歌》,这类歌曲的曲调来源于传统的地方民歌,但经过了个人记谱和艺术再加工,这类民歌属于广义民歌的范畴,也叫“新民歌”。新民歌与传统狭义民歌相比较,新民歌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加上了“个人创作”从而更加有利于民歌的流传和发展。 民歌根据体裁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分为山歌、小调、号子三类,传统民歌主要依靠口头传播为主要传承和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草根性特点。山歌常在户外歌唱,具有纯朴的情感,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形式。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号子是集体劳动的产物,在劳动中起鼓舞干劲和协调动作的作用,号子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合。山歌和号子都是与劳动相结合的。所以个性和地域性较强,大多在某个地区传唱,在传唱过程中还受自然条件、地形风貌等的影响。小调又被称为小曲、俗曲等。与号子和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调除了在农村流传外,城镇集市上也多有传唱。小调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形式以独唱最为常见。小调的形式规整匀称,旋律性强,易于流传,加上艺人的传唱,使小调的流传范围比号子和山歌广泛。从流传的地域看,有些小调如《孟姜女》、《茉莉花》、《银纽丝》、《叠断桥》等,从南到北,由西至东,几乎遍布全国。与各地的方言语调、风俗民情相结合,产生一曲多变的情况,比如小调中的时调小曲《叠断桥》,既可表现女子相思的哀愁(《穿心调》),又可表现新娘上花轿时的喜悦(《花轿到门前》)也可表现劳动者的繁忙和愉快(《四季歌》)。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江苏《茉莉花》为“广义”的小调体裁民歌。 我国民间音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且品种和曲目浩如烟海,但在封建社会中却很少得到文字的记载。所以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大致理出一条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文献记载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其中的《国风》,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1---前6世纪)近500年间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的内容,涉及到劳动、生活、阶级压迫、爱国及乐观精神等方面。而楚国的民歌,有一部分经楚国政治家、诗人屈原系统集中和加工整理,存留于《楚辞》的《九歌》中。汉代(公元前206---220年)的“相和歌”,既包括北方各地流传的原始民歌,也有根据民歌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还有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舞曲《大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迁移与扩散,南方的民歌受到重视和喜爱,并传到北方。这时特别受到关注的是湖北一带的西曲和江苏一带的吴歌。内容多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是,西曲多反映水边船上的离情,吴歌多表现家庭儿女的意趣。这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南、北方民歌所表现出的风格各异的地域特点:南方民歌柔婉清秀,多表现儿女情长的内容;北方民歌则勇武刚健,慷慨激昂。唐代(公元61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