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抽象与艺术构形之关系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移情、抽象与艺术构形之关系探讨 第2l卷第6期 Vo1.21No.6 四川文理学院 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Journal 2011年11月 NOV.201l 移情,抽象与艺术构形之关系探讨 朱寿兴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抽象和移情都不是以主客体分离而是以主客体融合为其本质的,因此,抽象和移情的对立并不意 味着彼此仅仅相反,而是意味着二者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说,种种艺术创作活动,大多或是偏重于移情,或是 偏重于抽象,但只有移情没有抽象或只有抽象没有移情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无情感固然无艺术,然而对艺术最 为重要的是能唤起艺术情感的艺术结构,换言之,结构既是情感的起点,更是情感的归宿.我们之所谓构形是 从移情到抽象的美感性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总之,艺术创作是相对于一定对象”深入其理,曲尽其 态”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者依凭其心灵构形的过程,也就是从移情到抽象的关感性运动过程. 关键词:移情;抽象;构形;关系 中图分类号:10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248(2011)06—0066—05 所谓”移情”,就是把人的自我内部活动移入到对象 中去,对对象作人格化的观照,从而得到审美享受.沃林 格在其《抽象与移情》中提出了与移情冲动不同的抽象冲 动,他指出:”移情需要的这个对立面就是抽象冲动.”“ 在我们看来,由于抽象和移情都不是以主客体分离而是以 主客体融合为其本质的,因此,抽象和移情的对立并不意 味着彼此仅仅相反,而是意味着二者是相反相成的,也就 是说,种种艺术创作活动,大多或是偏重于移情,或是偏重 于抽象,但只有移情没有抽象,只有抽象没有移情的情况 是不存在的.卡西尔说得好:”审美的自由并不是不要情 感,不是斯多葛式的漠然,而是恰恰相反,它意味着我们的 情感生活达到了它的最大强度,而正是在这样的强度中它 改变了它的形式.”怛”“在这样的强度中它改变了它的形 式”意味着艺术情感的作用和艺术形式的凝定密切相关. 换言之,意味着与移情无涉的抽象和与抽象无关的移情都 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立普斯关于移情的论述 中已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立普斯如是说:”移情之自我已 非现实之自我,而是内在地摆脱此我的自我,这就是说,凡 是脱离了对形式观照的自我,都不是移情之自我,移情之 自我,只是指这种理想的自我,观照的自我.”立普斯说 得很明确,”凡是脱离了对形式观照的自我,都不是移情之 自我”,这就是说,观赏形式的过程也就是移情的过程.而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是对生活现象的原封不动的模拟,任何 艺术形式的呈示总是要通过某种程度的抽象才可能实现, 因此,移情同抽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解之缘. 我们这里说的构形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构形即艺 术构形.艺术创作的过程包括艺术构思和物态呈现两个 阶段,因此,艺术构形实际上包含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或 者说两个层次:艺术构思阶段中的构形和物态呈现阶段中 的构形.应该说,无论是前一阶段的构形还是后一阶段的 构形都同时伴随着移情和抽象,然而,前一阶段更偏重于 移情,后一阶段则抽象更为明显.这就是说,对于任何艺 术创作活动来说,移情固然十分必要,但抽象及其结果如 何,更是至关重要.我们赞同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考夫卡的以下看法:”艺术品是作为一种结构感染人们的. 这意味着它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互 相依存的统一整体.这样,对物体——自我要求性的考 察,把我们引到了艺术品本身的要求性面前.由于艺术品 的魅力来自它的结构,因此,对我们理解艺术心理学来说, 最重要的就不是艺术品的结构所唤起的情感,而是这结构 本身.”这就是说,无情感固然无艺术,然而对艺术最 为重要的是能唤起艺术情感的艺术结构,换言之,结构既 是情感的起点,更是情感的归宿.我们之所谓构形是从移 情到抽象的美感性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 这样说的理由何在?让我们看一段郑板桥关于绘画 艺术创作过程的论说.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 收稿日期:2011—06—05 作者简介:朱寿兴(1955一),男,广西田东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 朱寿兴:移情,抽象与艺术构形之关系探讨2011年第6期 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 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 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 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构思 阶段中的构形,他所说的”手中之竹”就是我们所说的物 态呈现阶段中的构形.不言而喻,郑板桥这里所说的”意 在笔先”之”意”,指的不是概念化的”意”,而是此前刚刚 说到的”画意”,也就是”胸中之竹”.相对于”眼中之竹”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