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波鄞州博物馆观后感
由于老师的交待,我和同学去了宁波鄞州博物馆参观游览。虽然一开始的确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可是到了目的地,我猛然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享受,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感官的宏伟。博物馆毕竟是博物馆,那种古老韵味是怎么也藏不住的。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拉力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触发着我们的身心。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2000多年前的句章故城遗址,到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再到它山堰水利工程、百年老外滩,宁波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本来对宁波博物馆毫无兴趣的我不住地大呼惊奇。
宁波博物馆位于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鄞州区政府、鄞州公园旁),是全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之一,投资2.5亿元,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由宁波市、鄞州区两级政府共建,同时也得到了董氏香港慈善基金会、李达三、刘孔爱菊等海内外机构和宁波籍人士慷慨捐资。其“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尤为吸引人们的眼球,将成为宁波城市未来“遗产化”式的建筑物和文化景观。
而据我所知,宁波市博物馆于2008年12月5日正式向市民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开馆后,按照国家规定,将实行免费开放(除部分引进的特别展览外)。每日开放时间暂定为每日9:00-17:00(16:00止票),其中每周一(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全天闭馆整休。
接下来该说说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这座建筑的设计方是中国美院,主创设计师是王澍先生,利用废弃老房子的建筑元素,使新建筑在既不拙劣仿古的基础上,又传承了传统韵味,同时还充满现代感,这是设计师王澍的一贯风格。实际上,这并不是他在这个城市留下的第一部作品,位于外滩的宁波美术展览馆,也是一座有着类似风格的建筑作品。
从建筑风格而言,相比较中国城市中太多的平庸的公共建筑,宁波博物馆确实显得异常另类。它的建筑外形似船,据说又是山形,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它的让人难忘的外墙设计,这座建筑的所有外墙全部由破旧的青砖、瓦砾等构成,有些地方甚至故意留下了竹排压在混凝土上的粗糙印痕来作为建筑的表面。这些装饰外墙的数以百万计的青砖片瓦全部来自于宁波这个城市历次的城市改造和民居拆迁,那些废墟中的老房子的砖瓦,被建筑设计者用心的保留下来,最终,使用在这座崭新的建筑的外墙当中。这座新建筑立即因此而获得了历史的沧桑感。难怪我有一种浩然大气的感觉。
看了轰动的外观,我们进入博物馆,先是从室外广阔的空间进入到一层局部架空的灰空间中。此时无论从场还是视线都为参观者做了心理与情感上的铺垫。其中的藏品步移景异,叹为观止。
一层主要空间是大厅及特展馆。大厅起着咨询、汇集与分散人流等作用;特展馆即临时展馆,展馆区域呈现“凹”字形,且能满足大型展览时,参观流线能一次完成,避免重复路线。中央区域是一个大楼梯,楼梯下部的空间被用作一个放映厅,可容纳63人观看视频节目。一层可选择自动扶梯先上到一二层之间的夹层,具体也就是贵宾室和几个安全出口,再做扶梯上二层参观。也可选择单跑楼梯直接上到三层(原因是二层平台上的门不开放)。
二层主要空间是三个东方“神舟”宁波历史博物馆和一个艺术品商店。参观流线依次经过三个陈列馆,由单跑或自动扶梯,到达三层。在二层,有两个共享空间,在这里参观者可有更多的视线交流,增加趣味性,达到共享的空间效果。同时,在西边亦有一处庭院,庭院周边为通向三层的交通与休息空间。建筑师以一种磨砂玻璃让参观者与自然交流,磨砂玻璃的肋条与庭院中的竹子刚好相映成趣,十分和谐。二层参观完展厅,南端有一个大楼梯,直接连通三层,我们通过踏步数估计这里每层层高有8-9米,可见博物馆建筑队层高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三层是儿童馆、竹刻馆、民俗馆。但比较新颖的是三个馆是相互独立,参观者从一个馆进入另一个馆必须经过室内-室外-室内的空间转换, 而三层的室外空间有许多的亮点,比如南部的大楼梯,因为其下部没有视线的遮挡,所以使得建筑的南向景观非常的好。此外,由于通透的栏杆,使得站在最高处与下部空间也有很好的视线交流。
在二楼的中间部分,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露天的休息所在,仿佛传统建筑的天井一样,阳光从这里直洒下来,洒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上,竹林的四周,是木制的长椅——我很欣赏这个设计。
其中,我对陈列的古朴生活展示印象比较深刻。那里摆放了齐全的古代人民的生活用具,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以前所不能了解的东西,得到了很多知识。我不得不感叹劳动人民的艰苦但是又非常伟大,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慢慢转变来的,其中的曲折不容置疑,看到了那么多东西我非常震撼,今天感慨颇多,收获亦颇多。
游览了整个博物馆,我们都仍旧沉浸其中,恋恋不舍,要不是时间有限,我真想再多去看几个来回,好好过过我的眼瘾。真是大饱眼福啊。博物馆就如同一个大世界,我们游览整个几千年的文明,穿越时空,看着时间的痕迹就那么迅速的划下了,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好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