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阿拉善生态保护的共赢发展----铁木日乌德嘎查项目》
主讲:邓仪
录音整理:叶露曦
校对:邓仪
讲座开始:
思考与选择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为大在于细。今天我展示这个真实的故事。是想让不同视角、不同经历、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从故事里分享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这个故事要说的是一个叫铁木日乌德嘎查(蒙语意译),它的汉语名字叫做“贺兰队”,它是紧邻贺兰山上的众多村庄之一。在这个村里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我们在这个村进行了一系列的项目,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是从几个方面去审视。在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中,全世界全国都面临着同样的冲突,一方面自然环境要得到保护,但同时人类要生存,而且向往着活得更好,于是站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就形成对保护与发展不同理解,也导致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悖论。要保护还是要发展?它们表面表达的冲突、在行动和理论差异的对立,特别在非此即彼的文化习惯中,它就更容易体现。我们会看到很多网上、文章里都在讨论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或许这个项目能通过它的历程展示项目是如何从实践中,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共赢的道路的。第二个层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和理解在中国自然保护行动后面,对自古生存在该区域内的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压力和不公平。通常森林保护、湿地保护、草场保护等行动中,我们通过真实的走进该区域,就会发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到当地人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很多NGO的从业者和自然保护专业人士。例如80年代,我工作过的草海保护区,当时因为要保护湿地和鸟类。政府在很多科学家和职业人士的呼吁中,在那个出自办公室“抢救性保护方案”的引导下,强行把草海恢复成水面,成立保护区,进行保护湿地和鸟类保护。在整个保护行动中政府和“专家”习惯性地忽略了一件事——恢复水面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淹没了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在后面十多年的草海湿地保护过程中,当地农民还得交纳被湖水淹没土地的农业税。从这些经历走出来后,我开始思考,当这片环境得到了保护,更多的人得到了环境效益的时候,生活在那片环境里的人得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想让大家理解,人民既要保护环境但同时还要活下去,那么他们的最终的收益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是如何进行的,牧业地区的经济收益怎么和商业接轨?在这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政府、农牧民、商业和NGO的关系如何?在具体的操作进程中不同的NGO团队会产生结果不同的行动和视角。前段时间刚好有一个全国的NGO年会。我去听了一下,很多NGO上来就说和政府的冲突。说的是热泪盈眶,说的是很勇敢,好像每一个都是英雄和勇士。但是当NGO进入一个区域的时候都要和政府成为斗争关系的话,那么我们NGO未来的前途在哪里?所以我期待大家都能在故事里找到答案经验和教训。
贺兰山保护了,搬迁的生态移民贫困了
阿拉善是在内蒙古的西边。它有27万平方公里。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都在这个地方。这里就是一个荒漠化的地区。现在居住在这个地方现的人有20万左右。50年代的时候才3万人。阿拉善的自然状况可以分为3个环境区域:第一个是贺兰山(南北走向)的原始次生林,第二个是东西之间800公里长30公里宽的次生梭梭林带,到了最西端是黑河流域。历史上这几个区域的自然生态基本稳定,几千年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养育了一个个的群体也蕴育了特殊的区域文化。我们从大的社会变迁缩小到贺兰队,它是蒙汉混居的一个村。这个村在目前为止分为两个居住点。一个叫黄土沟,一个叫贺兰队。现有168户人,有620多人,刚好在贺兰山脚下。它的整个地下水是属于贺兰山南沟水系。该村1999年以前一直生活在贺兰山上,依赖着36万亩草场(这个草场还不单是草场还有灌木林、森林。)就这个村的人们主要是:一个群体是近200年来蒙古和硕特部落的人;第二个群体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宁夏那边因为抓兵或是仇杀等原因单户慢慢的迁移过来的;第三个群体是大跃进末期3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从甘肃逃难过来的。这个村子大概是由这三个群体人构成。从49年开始,整个村的生产资料是属于集体所有制。生产方式无论是从宁夏过来的、还是甘肃群体都在严格的遵循着这个区域传统生产方式―――游牧的方式。人们要考虑到过冬,也就是说当草场的存草量不够的时候,他们是不敢让羊的群体扩大的,因为硬要扩大的结果是过冬的时候牲畜会被饿死、冻死。所以那时候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我们查阅旗志,就会发现大旱之年整个区域的牲畜量就会大量的下降,随着牲畜量的减少,也就给自然一个恢复的时机。所以说当时牲畜量的变化是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与自然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致使保持和谐。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到自然带给我们的恩惠,但是我们对自然的压力也不可能超过自然的规律。一直到了70年代,生产力的发展,单一的科学技术的引入,有电了可以打井了。由此这个村所在的腰坝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SpringBoot的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oc
- 毕业设计(论文)-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设计.doc
- 房地产 -22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docx VIP
- 四方股份合作协议书(标准版).docx VIP
- ASME B16.9-2012_工厂制造的锻钢对焊管件(中文版).pdf
- 2025年汽车维修工技师(二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变压器油色谱、局放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docx VIP
- 饲料厂安全操作规程.pdf VIP
- 交通标识汇总(全).doc VIP
- 2025届湖北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2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