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历史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艺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略谈历史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艺术 历史是一门对人类往事的记述与研究的学问,往往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时过境迁很难再去体验当时的情境,这就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传统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由教师满堂灌,课后学生利用一切时间死记硬背,历史课成了学生沉重的包袱。在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提升课堂效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怎样才能在历史课堂充分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历史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去感知历史,是激发历史学习动机,调动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根据经验总结了几种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评述: 一、倾注个人情感,运用形象生动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描述历史,让历史“说话”。 运用形象生动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描述历史,让历史“说话”,是历史课堂创设情境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语言是知识的载体,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只有通过语言,教师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见,语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讲述历史而言,语言的重要性更得以凸显,近年来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讲座引起极大轰动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易中天教授讲历史,让原本枯燥的学术问题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他善于描述历史,把听众引入形象生动的历史情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他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听众愉悦惬意;他善用短平快的简洁语言,轻松中传达历史的厚重感;他善用联想丰富的比喻,化腐朽为神奇,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对于一线历史教师来说,语言功力是否过硬,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因此,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设计,提高教师说话的本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重大。当然,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有易中天教授那样深厚的语言功底,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力求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课堂上要让历史“说话”,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描述历史时充分倾注和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科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前人思想的凝聚,后人同样可以在阅读或研究历史时凝聚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只有如此,才能深切去体验和感受历史,也才能真正地让历史“活过来”。例如,笔者在讲述文革十年浩劫时首先作了这样的描述:“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历史时期,是非颠倒、善恶不分!文争武斗、血雨腥风!冤狱遍地、冤魂遍野,神州大地一片乌烟瘴气,简直成了人间地狱!正义之士被打成了牛鬼蛇神,魑魅魍魉倒成了正义的化身!可悲!可叹!又可恨!!这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啊?!是什么因素迷失了善良的人性?!是什么因素导致这场空前的浩劫?!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经过这样的语言情境渲染,学生很迫切地要了解这段历史,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也都集中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运用诗歌、对联等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知历史 诗歌、对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重要文学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且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它们虽然只是文学作品,但其题材反映的内容往往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呼应的,通过诗歌、对联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概貌。而且,这些文学作品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比起长篇的历史叙述更凝练、更生动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便于记忆。历史课堂运用诗歌、对联等文学作品来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感知历史和掌握历史知识。以近代史为例,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也惊醒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风云激荡,矛盾尖锐,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许多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一首诗歌这样写到: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 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到天。 这首诗歌应用到历史课堂,把当时国人吸食鸦片的严重危害描绘得淋漓尽致。又如当时诗人张维屏写的《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