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的研究条件和 质控概要 The research condition quality control general view of preclinical animal experiments about medical devices 军事医学研究院 研究员 李英俊 博士 Friday, April 12, 2019 Beijing CHINA 第四届中国血管创新论坛 一、医疗器械临床前评价需要明确的问题 二、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的研究条件 三、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质控的主要内容 (一)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动物实验室管理的国际、国家标准 (三)动物实验质量管理的体系化 (四)实验动物的福利与实验的伦理 (五)中国医疗器械实施GLP的必要性 报 告 提 纲 一、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需要明确的问题 (一)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的国家行为—指导原则 年 度 数 量 2007年-2018年6月发布的指导原则文本265件,其中涉及临床前动物实验的文本有41部。涉及12大类: 血管疾病类器械 结构性心脏病类 骨科类材料 眼科类材料(角膜) 牙科类材料 各类导管 各类补片 各类止血材料 各类防粘连材料 各类手术留置性材料 缝线 吻合器 结扎夹 中心静脉导管 有源植入性器械 有源功能性 有源辅助性 (手术导航系统) 有源非植入性器械 医疗器械临床前评价主要目的是研究它的安全性; 生物相容性是医疗器械安全性的特征之一; 有效性不是临床前评价的主要方向,但是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性内容; 建立适当的模型,有效性的研究可以作为临床前评价的重要内容,即试验器械的实际使用情况和预期用途的符合性,但是,这种研究结果不能作为医疗器械有效性评价的客观证据,只能作为是否可以转入人体进行临床研究的辅助参考。 (二)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安全性与有效性 有效性的客观研究是不切合实际的,有时侯一定要在动物试验中验证医疗器械的有效性仅是生产厂家的一厢情愿! 但是也有例外,如止血材料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确证。 无论怎样设计试验模型,均与器械预期使用的人体对象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和完成一种符合或近似预期使用人体对象的动物模型难以实现; 临床前试验和生物相容试验过程中存在大量不可控制因素,加之动物模型与人体反应的差异,以及人体本身的个体化差异,使动物试验和生物相容性试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医疗器械临床研究阶段才是其有效性验证的关键阶段,也是安全性的另一验证(确证)阶段。 (三)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物理性与有效性 在物理评价中,如器械材料的刚性、弹性、能量、疲劳性能等由于动物受试体和人体在体重、体积、活动量、肌肉密度、骨质强度、形体结构、结构性力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而这些特性一般是器械的重要技术特征,是产品有效性的组成之一,如骨钉、人工关节、椎体融合器、牙科材料等等,因此不可能(不完全能)通过动物试验来验证受试器械临床的有效性。 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前评价是直接将此种器械材料的制件(或完整器械)植入动物体内适当位置后进行的观察和评价。 生物学相容性研究一般是用受试器械(材料)提取的供试液和空白对照液注入受试动物体内后进行的观察和评价。 GB/T16886系列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和直接植入后的试验方法相比较,后者更接近于客观实际。 (四)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与生物相容性研究 (五)创新性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动物实验 创新性医疗器械的生物相容性试验和评价应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之前进行; 创新性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实验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前要经过生物学评价的目的是一样的,但临床前动物实验的目的和结论(代谢、病理组织学等)要更宽泛、更客观一些。 临床前动物实验的很多项目是生物相容性试验中不能包含的,这就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16.6.1起执行)第二章、第七条中为什么提出创新性医疗器械要进行动物试验(临床前试验)的原因。 创新性医疗器械不能用生物相容性试验来替动物试验,如果不进行临床前动物试验而代替以生物相容性试验后直接用于临床研究,是对将要参与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极端不负责。 (六)心血管类医疗器械的创新方向 我国共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年约37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全国死亡人数的42%。心血管类医疗器械领域一直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心血管植入医疗器械本土企业与欧美竞争对手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距,高端介入耗材以及心脏起搏器占据了市场总份额的80%,美敦力、圣犹达、波士顿科学、雅培等国外企业。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积累以及研发的不断投入,国内企业已开始有所突破。 心血管植入医疗器械热点相对较多,比较关注的创新方向集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