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热应该降温.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端变低端:该给火热的机器人行业泼些凉水了 高大上”的机器人产业却在低端化 一说到机器人,人们常会想起科幻电影里,那些有情感、能思考,与人类无异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虽然这种机器人还没出现,但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大胜李世石的阿尔法狗,还是让不少人相信人工智能不可限量,甚至未来可能“取代”人类。 然而,国内的机器人行业却很低端。首先,国产机器人高端产品非常匮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而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其次,国产机器人也没有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70%。在2015年,约有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进口;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和欧美国家。 没有核心技术,国内的机器人生产变成了简单拼凑——大部分企业以进口零部件,进行组装和代加工为主,易导致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推广机器人,弊端非常明显:1、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容易被边缘化,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2、由于机器换人计划和扶持本土机器人政策脱节,机器换完了,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并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这笔钱最终还是流入外资机器人企业的口袋。 除了低端化,机器人产业还面临产能过剩和骗补的隐忧 产业低端化,并非机器人行业的唯一问题,产能过剩和骗补的隐忧,是这个行业更大的挑战。 先说产能过剩的风险。目前全国已有机器人产业园40多个,除了省会城市,一些地级市和县城都在建机器人产业园,不仅数量多,规模也要大。黑龙江和山东两个省份都有城市提出要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园”,辽宁某市计划其机器人产业园要建成“国内最大”……有业内人士估计,根据主要工业机器人园区的规划规模目标计算,不出几年,工业机器人的产出就可能超过市场需求。 此外,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然而,有媒体经过测算,如果把目前各地机器人产业规划的产值、产能计算在内,全国机器人规划总产值已超过万亿元。如重庆市的目标是,2020年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南京的目标是建成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与产学研联盟,年销售规模达1000亿元;洛阳提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1000亿的产值,这几个城市都不够分。 如果各地按规划生产,机器人核心技术上也没有突破,生产的机器人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机器人产能过剩几乎是必然的。 其次,为了发展机器人这一新兴战略行业,各地都推出了大量的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企业,但由于缺乏监管和事后验收,给一些企业留下了骗补的空间。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环节都有企业骗补的行为。在制造环节,2015年开始实施的针对机器人的首台(套)(一般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装备、部件等)产品补贴,就常被不良企业钻空子。 虽然首台(套)政策是有门槛的,产品需要各种检测报告等背书,但由于技术复杂,不少地方政府并没有辨识的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益驱使和首台(套)数量的限制下,一些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多个公司,申请首台套项目资金,一个公司每年或可申请10台(套)补贴,但如果是十家公司,则100台(套)产品都可享受这项补贴。一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卖1000台产品赚的钱不如人家100台。” 此外,一些企业买“白牌机”(无商标)进行贴牌销售,或者利用自己厂生产线技改,来获取地方政府的补贴,已是圈里公开的秘密。 造成这种局面,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扶持政策难辞其咎 机器人产业出现低端化,产能过剩风险和骗补行为,成因很多,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扶持政策是最重要的原因。有统计显示,2014年到2015年,地方政府共密集出台了77项扶持政策。大量的扶持政策和补贴,让很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涌入,这些企业没技术,没人才,没资本,只能发展低端产能;低端产能迅速扩大,反过来助长了各地方政府做大机器人产值目标的冲动,进一步加剧低端产能过剩。 此外,地方政府的补贴充斥机器人生产的各个环节,缺乏针对性,让企业缺乏进行技术研发的意愿。2015年的一项数据显示,当时超过400家国内机器人企业中,其中研究减速机的企业只有13家,而在行业普遍认为比较关键的“RV减速机”研究上取得初步进展的只有5家。 在补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也给骗补等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经济观察报》曾报

文档评论(0)

151****01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