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2
概述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平均海拔为3500-4800m,为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聚水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仅玛多县境内就有大小湖泊4070余个。
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南半岛文化,因此,三江源地区在世界地理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政治、历史、文化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2009年我国三江源科考队经过严谨、细致的考证,确定 卡日曲为 黄河源头,沱沱河为 长江源头, 扎曲为 澜沧江源头。
2000年5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19日,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2003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18日,“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青海省林业局正式成立,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管理机构。青海省政府组织编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于2005年全面实施。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国家已投资约75亿元实施该总体规划。2014年1月10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同时启动。二期工程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达160.6亿元。这足以体现中央治理三江源生态的决心,同时也触发了三江源生态治理结构向着更为有效、合理的方向改善。省政府对三江源地区的投资建设:6年来省财政共投入3亿元改善了三江源区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省政府从2009年起每年下达资金4000万元,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进行生活困难补助。
三江源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活动,饮食以肉乳为主,面米为辅。较特色的食物有手抓,风干牦牛肉,酥油茶,糌粑等。在服饰方面,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热贡艺术是三江源地区最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从所辖范围来讲,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6个县)、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全境和海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和格尔木市的1个乡。因享受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省内其他各地和省外人口不断迁入,三江源地区人口总数以及占青海省总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三江源地区有614121人,其中藏族580514人,藏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4.5%,汉族33607人,回族10059人,蒙古族30658人,撒拉族1518人,土族1146人,其他民族386人。
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主题经济以天然畜牧业为主,生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三江源地区十六个县中有7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个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数量占全省贫困县的56%,贫困人口达4.9万户、25.4万人,占当地农牧民总人口的63%,农牧民人均收入仅3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贫困现象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3%,没有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的总体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就无法真正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治理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保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最终实现牧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自古以来“三江源”地区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其文明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时代,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民族众多,宗教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民风淳朴,因此,形成了特有的三江源文明。
据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在距今3万年前,三江源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着;1980年在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今龙羊峡水库淹没区)出土了l489件文物,后经专家们认定为中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6 800年,这批文物中,不仅有加工谷物的磨器,还有精致的臂锥骨针;和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绘有24人分组集体舞蹈画面的舞蹈纹彩陶,则雄辩地说明了青海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文化艺术的起源是很早的。在青海境内的考古发现中,属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尚有。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七角星几何纹铜镜,标志着三江源地区的历史文化进入了新的时期,即“青铜器时代”。辛店、卡约、诺木洪文化类型在三江源广布,这些遗存表明农业有了发展,畜牧业和狩猎业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有制陶、纺织、冶铜等,特别是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