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专利到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正道难走催生灰色利益链条.docx

从卖专利到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正道难走催生灰色利益链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卖专利到套取国家专项资金正道难走催生灰色利益链条 在汉6所高校,一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总和为何不如一个浙江大学多?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后发现,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审批难,转让正道难走通,导致私下交易成风。 据一位科技界人士向楚天金报记者透露,发明成果经私下交易后,大量流失到外省,预计流出量占总量的三成左右。“高校发明成果,被一些教授进行了私下交易。”调查中,记者屡屡听到这一说法,但当请其讲几个案例时,对方则称“这事太隐蔽,不好说”。 几经周折,楚天金报记者通过一家专利代理机构“结识”了在汉某高校教授、博导李传利(化名)。李教授开出100万元的专利合作金额后,还为记者所要创办的“公司”频频出主意,一条专利流失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暗访 接触中介: 专利转让人“浮出水面” 是哪些人在私下转让科技成果?由于正常途径很难找到采访案例,记者只得隐瞒身份,试图通过专利代理中介机构寻找相关线索。 在网上一搜索,记者找到了设在武汉的近20家知识产权事务所或专利代理事务所。这些专利代理机构的办公地址,主要设在武汉几所知名高校附近的写字楼里。 记者假装自己是一名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急于寻找市场前景良好的发明专利,然后给这些专利代理机构一一打电话。其中7家在电话中称只代理申报专利,不开展专利转让业务;有4家机构的工作人员称,想购买专利的话,需要找事务所老板直接谈,“这种资源都在老板手里”。 北京设在武汉的一家知识产权事务所分支机构负责人称,向他们咨询购买专利的人,“你不是第一个,电话很多”。但当记者请他介绍一位高校教授及其发明专利时,他则称“需要当面谈才好,电话里没法说”。 记者继续向武汉一家专利代理事务所“求助”专利时,该所工作人员刘芳(化名)听了记者欲创业的“实际情况”后,先问准备投资多少开公司。当记者说首期投资1000万元时,刘芳呵呵一笑,“那可以。如果投资少了,很多教授都懒得跟你见面”。随后,刘芳主动介绍了一个项目,并提供了发明人——某高校教授、博导李传利的电话,“你们先联系一下,如果谈不拢,我再帮你找其他教授”。 记者假装跟刘芳开玩笑说,如果自己与李教授合作成功,李教授定会重赏她。刘芳笑着说,“哪里哪里,私下里帮帮忙而已”。 随后,记者从某高校官方网站上查询到了李教授的基本信息,跟刘芳所介绍的一致,手机号也一模一样。 初见教授: 免费兼职博士成了合作附加筹码 在电话中与李传利教授约好后,2月20日下午,楚天金报记者与他如约见面。在其所属高校的宾馆门前碰头后,李教授径直将记者引到学校一处僻静招待所休息厅。 寒暄过后,记者提出想了解李教授持哪些专利。不料,李教授反请记者先介绍一下个人情况。看得出来,李教授已经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接触。记者谎称自己大学毕业后打了两年工,现在想自己开公司。今年春节回家时,正好听说一亲戚在广东做电子产品生意,亲戚欲拿出1000万元投资新项目,为转型做准备。“其实,我负责开公司找好项目,亲戚负责幕后投资。”听记者这样介绍,李教授信以为真,笑了笑,“若真投资好项目,1000万元恐怕还不够”。 接下来,李教授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听说记者想购买一项市场前景好的朝阳行业发明专利,他提到自己多项发明专利,并重点推荐了一个新项目。 记者提出,听说从学校里买专利,程序很复杂,“我们就是想尽快掌握技术,把公司早日开起来”。这时,李教授突然凑近记者,低声说,“那我们还可以私下合作”。李教授介绍,双方可以绕开学校,签一个100万元的合作协议,自己将一个科研成果转让给记者所开的“公司”,由公司去申报发明专利,甚至发明人都可以写记者和老板的名字,而不提李传利。 “我有几项专利了,已经不在乎名了。”李教授说。记者不禁问:“这笔科研成果的研究经费谁来承担?”李教授呵呵一笑:“这你就不用管了,学校里有现成的实验室和科研条件,不用你们再投钱。” 为帮助记者早日将“公司”开起来,李教授还承诺,一旦合作,可以带记者去参观同行企业的生产线,了解具体如何运作。同时,他还承诺:“可以派几个我带的博士生到你公司里帮忙做技术开发,工资不用你们开,社保也不用办,多省钱!当然,公司每月若给他们几百元的奖金,他们会干得更起劲。这批博士毕业了,我又招了下一批,你们接着用嘛。” 此外,李教授还提出,等公司今后招聘了技术人员,自己可以随时带着技术人员到竞争对手企业中“参观学习”。为证明这种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李教授又专门讲了他在外省的几个类似合作项目。 话越说越多,李教授不经意间还透露出,去年,他以个人名义投资100万元,作为大股东在南京注册了一家公司,并由弟弟负责打理,今年产品就可以上市销售。 再次接洽: 参观上市公司道明公私合作好处 为充分挖掘出李教授干私活背后,所蕴藏的一条专利流失产业链,2月23日,记者致电李教授,希望能早日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李教授爽快答应,并在当日就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