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历史 3:1.1 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必修3.docVIP

2012年高中历史 3:1.1 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5 - 1·1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 【答案】C 【点拨】题目的本意是要找出中国统治者的与人民之间和谐关系的政策。C项不能体现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处的和谐性。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A 【点拨】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有教无类”其实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3.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型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下列题目符合史实的是 ①《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②《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巍峨高峰》 ③《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④《商鞅变法:开场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弟子三千,成贤七十二,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①②项正确;此时,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符合题意;商鞅变法虽在春秋战国时间,然“开场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选D项。 4.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答案】B 【点拨】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从道不从君”中之“道”指的是礼。 5.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 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 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 【答案】C 【点拨】B、D选项说法明显是错误的,可以排除;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论语》里孔子曾提到“仁”有很多次,但并未曾对“仁”下过定义。孔子视孝悌为“仁之本”,提出“爱人”的主张。从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来看,排除A,正确选项应该是C。 6.辟雍(右图)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史学家钱穆说“西周镐京,辟雍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教育与政事密切相关②体现了思想自由、学术争鸣的文化特点 ③这有利于维护宗法分封制④这体现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从材料上明显反映出“行礼乐,宣教化”的强烈政治色彩,因此①项为正确,此外通过题目给出的选项也可知①是必须选的;西周实行分封制,如何来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那就是“礼乐”这一手段方式。春秋以前是“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材料能体现这一点;这样,强烈的政治色彩及学在官府,所以②是不对的。 7.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点拨】“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大意是:(君主对于)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没有才能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反映了墨子的尚贤主张。 8.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答案】B 【点拨】根据分析, A项(苏渊雷)和D项(梁启超)是法家思想;C项(郭沫若)是儒家思想;B项(范文澜)认为:老子……是把天地 万物的运行生灭, 看作纯循自然规律, 并无人格化的神存在, 人对自然只能任 (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所以应该选择B。 9. 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起草的《人权和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b823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