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两千多年前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后来他将制造风筝的工艺传给了同是山东祖籍的公输班,就是后来的鲁班,用牛皮、竹子做出了一只风筝,飞了三天三夜,但终因无法平稳降落,坏掉了。公输班的成功受到了三种事物的启示:其一,飞鸟。从目前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居多。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二是树叶。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的。其三,斗笠。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 帆船说: 我国战国时期就有了帆船,传说人们仿照风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风筝起源三说 一说 风筝起源三说 飞鸟说: 传说古人受飞鸟的启发,模仿制作了风筝并以飞鸟命名,如纸鸢、纸鹞等。 二说 风筝起源三说 树叶说: 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栓树叶放着玩。 三说 最初的风筝只有皇宫贵族才放得起,而这点无法在民众中普及的娱乐性活动不是其初期的主要用途,风筝最初的用途主要彰显在军事方面。著名的垓下之战,让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边的重要因素就是风筝。公元前203-202年,在楚汉相争对峙的最后阶段,汉兵先包围楚营,汉将张良借大雾迷蒙之机,从南山之隐放起丝制的大风鸢,并让吹萧童子卧伏其上,吹奏楚歌,同时命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使楚营官兵思乡心切,不战而散,楚王项羽也自刎于乌江边。 唐代以后风筝开始流行于民间,明清时期其制作技术趋于娴熟、精巧,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因一本《南鹞北鸢考工记》被推崇为近代风筝的鼻祖。 军事大于民用 风筝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到今天种类繁多,就连外国人都在潜心钻研、改进风筝的制作工艺,翻新花样,但地位牢固的“四大家族”支起了传统风筝的种类框架。除了近年从国外传入的运动风筝、软体风筝外,我国的传统风筝大体分为以下四类:硬翅风筝,就是风筝周边带框的,这也是曹雪芹主攻的风筝类型,最常见的如沙燕风筝;软翅风筝,它由一根主翅条构成,翅膀的后半部是软的,常见的有蝴蝶风筝、蜻蜓风筝等;拍子风筝,也叫板式风筝,尾部系长绳或串穗,过去小孩们最喜欢放的、最简易的“屁帘”风筝就属这一类;串类风筝,顾名思义就是很多节风筝链接在一起形成一长串,有硬翅串,也有软翅串。吴老的招牌风筝“中国第一龙”就是典型的串类风筝,在厦门国际风筝节上,来自30多个国家、55个省市的风筝高手同台竞技,吴老放飞的400多节、300多米长的龙筝征服所有对手,获得“中国第一龙”称号。 从功能用途上分,风筝又可分为竞技风筝、工艺风筝、商品风筝等。按尺寸大小,又分为超巨型风筝、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大的平面直径超过45厘米,长达上百米,小的可跟人的指甲一般大小。 “四大家族”支起传统风筝框架 普通风筝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制作之前要选材,骨架要选两年以上生的毛竹。吴老说,不能选用夏天生长的竹子,这样的竹子糖分高,容易生虫子。所以适合的毛竹要在重阳节至立春之前采摘,直径约为15厘米以上的粗竹筒,破开竹条,去掉里面的瓤子,放置半年至一年左右的时间,阴干,最后重烤,才能绑扎骨架。有人做的风筝老往一边栽,可能是在制作骨架时没有处理好平衡的问题。吴老教大伙一个妙招,据说百试百灵,无论是硬翅类还是软翅类,选用一个竹条,将其刮剩至一根翅膀横条宽度的二倍,然后从中破开,分开做一副骨架,这样无论是翅膀的强度、重量都是一样的,风筝飞起来也就平稳不栽头了。挑选风筝也是如此,先试强度,再掂重量,最后双手将风筝端平,风筝头朝前,两手往前轻轻一送风筝,它若是刷地飞出去平稳落地就是一只合格的风筝。 绑好骨架就要给风筝“蒙面”了。首先在涤纶尼龙绸布的一面均匀地涂抹一层乳白胶,其作用跟主妇们“浆被单”大同小异,这样易于图画着色,画好筝面再用乳胶将其固定在骨架上,一个简易的风筝就可以试飞了。如果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风筝就要在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