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采矿111、112班
《地质认识实习》参考资料
前言
*实习由来:根据采矿111、112班教学计划的安排工作,在学完《煤矿地质分析与应用》课程以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地质认识实习。
(一)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野外地质实习,对岩石、地层、构造、工程地质现象等进行实地观察、认识、了解,使学生获得对地质体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巩固所学《煤矿地质分析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学习并掌握一些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用发展的、变化的时空观念理解地质现象及一定的地质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
1.了解肉眼鉴定、描述常见岩石的基本内容、方法;
2.加深对地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实习区地质年代和正常地层层序的基本认识;
3.基本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其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地质罗盘;
4.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实习区内的表现;
5.认识实习区背斜、向斜、断层、节理的形态特征;
6.了解实习区内的工程地质现象;
7.学习野外勾绘信手地质剖面的方法;
8.实习结束后,编写《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三)实习要求
1. 带齐实习用具并按时出勤,无特殊情况或未经许可不允许缺勤;
2.实习中认真踏实,吃苦耐劳,坚持“四勤”-脑勤、腿勤、手勤、口勤;
3.安全第一,团结互助;
4.爱护村民庄稼,维护学院声誉;
5.在老师指导下,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进程及内容安排
第一天:上午介绍实习区地质情况;下午借实习用具及作实习准备。
第二天:学院至凉风垭,沿下山公路观察P2c、T1f1、T1f2、T1f3、T1f4、T1f5、T1j、T2l、T3xj、J等地层、岩性及F4、F7
第三天:学院至凉风垭,向西沿公路观察中梁山大背斜西翼P3l、P3c、T1f1等地层和一些外力地质作用现象;后向北沿公路观察中梁山大背斜、P3l与P3c的接触关系、F4、F2 、F3、平移断层、凉风垭小背斜、小向斜、节理及中梁山大背斜的北倾伏端和工程地质现象等,并练习使用地质罗盘。
第四天:学院至玉清寺,向西沿公路观察地层及其岩性、小溶洞、不良地质现象等。
第五天:室内编写《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五)实习成绩考核
本次实习成绩的考核依据每个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出勤情况及完成实习报告的质量等综合评定,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无故缺勤一次或抄袭他人实习报告,实习成绩则评定为不及格。本次实习成绩单列。
实习区情况简介
1.实习区概况
1.1交通位置
实习区主要在中梁山的凉风垭至蒋家坡一带。位于重庆市西郊,属沙坪坝区管辖范围。实习区南北长2km、东西宽1.5km、面积约3km2。区内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较为便(图1)。
图1 中粱山实训基地交通位置图
1.2自然地理
实习区地貌特征是岭峰相间,以侵蚀构造地形为主,相对高差在200~250m左右。山上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沿山脊采石场较多。在山脚下的槽谷中,第四纪沉积物较发育,地势较平坦,人口稠密,工厂林立,各种建筑物繁多,经济文化发达。
实习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具有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秋季多雨,常年多雾,雨量充沛特点。
中梁山的地貌特点是“一山二谷三岭”,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图2)。碳酸盐岩分布区,地形低洼、平缓,其间溶沟、石芽、落水洞、暗河发育;碎屑岩的分布区,山势陡峻。T1f和P3c组成内山,东西两侧对称出露T1j溶蚀槽谷和须家河组单斜外山,构成“笔架山”
图2 中粱山地貌剖面示意图
本区人口稠密,工厂林立,经济文化发达。
实习区处于中梁山北矿井田范围,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划分较细,有大量的地质资料可供参考;且离学校不远,是地质实训的良好基地。
2.实习区地层
中梁山地区的地层,按全国区域地层区划属于扬子地层区,四川盆地分区,万县小区。出露有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等地层及第四纪沉积物。上二叠统的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组成背斜核部,三叠系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及侏罗系地层依次分布在背斜两翼(表1)。
现将各地层的岩性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1上二叠统龙潭组(P3l)
龙潭组主要沉积在下伏地层茅口组石灰岩的侵蚀面上,,二者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呈整合接触。由于断层作用,测区内龙潭组上部的黄褐色页岩,砂质泥岩夹灰岩仅在凉风垭一带出露10m左右。根据中梁山北矿资料,将龙潭组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段(P3l1):底部为3m厚的灰白色铝土页岩,页岩中含有球状黄铁矿结核和星散黄铁矿晶粒。其上为深灰、灰褐色、灰色页岩和灰黄色细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其中含有菱铁矿、黄铁矿结核。岩层水平层理发育,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含煤4层(K7~K10),称为下煤组,厚度35m左右。
第二段(P3l2):底部为一层3.5m厚的灰色石灰岩,俗称“大铁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