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docxVIP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   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