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尔沁”的由来 哈布图哈萨尔是成吉思汗的二弟,成吉思汗在位时,扩编了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哈布图哈萨尔是总指挥者,任务是负责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科尔沁”蒙语的意思是弓箭手,后来“科尔沁”这个称呼由护卫军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 当时因为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这四个部落同为一祖,所以,在设盟时也将这四个部组成一盟。因首次会盟地是在科右中旗北部的哲里木山,定名为哲里木盟(今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划分为十个旗。哲里木盟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与科尔沁等四部双方君臣关系的最终确立,也将科尔沁蒙古各部的活动区域固定下来。其中:科尔沁部被分为左、右两个翼,共六旗,即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旗)、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汉王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博多勒噶台王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王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土谢图王旗)、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旗)。其中由土谢图亲王掌右翼,由达尔汉亲王掌左翼。另加郭尔罗斯部前、后二旗、杜尔伯特部和札赉特部各一旗。这样四部共十个旗,这四部十旗组成一个哲里木盟。现在,十旗会盟地点还存有当年哲里木盟的会盟遗址,即在一个大敖包(土丘)的周围分布着十个小敖包。大敖包是会盟时举行会议的地方,这十个小敖包分属于当时哲里木盟属下的十个旗。 清初皇太极时期,为了对归附的蒙古部落进行统治,在蒙古各部中实行盟旗制度,并任命旗的最高长官为札萨克。清王朝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六个盟、四十九个札萨克旗,并以会盟地点作为各旗所属盟的名称。 札萨克: 札萨克,官名,蒙古语“执政官”的意思,是一种清朝主要对蒙古族和满族人授予的军事、政治官职爵位。札萨克与等级依次为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均由朝廷册封,受当地办事大臣或参赞大臣节制。札萨克是朝廷册封的,都有爵位,一般可以世袭,称为“王爷”。 清朝分蒙古族居住地区若干旗,每旗置札萨克一人,以蒙古贵族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充任。掌一旗政令,统领步众,受理藩院与将军、都统节制。并在札萨克的封地内,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产均归其所有,且不向政府担负任何徭役、税赋。人民统归其管辖并交纳赋税,承担徭役,札萨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努图克: 努图克在蒙语里是区的意思,是旧时代内蒙特有的行政单位,比旗县小,比乡镇大,相当于区一级。努图克的形成比旗的形成稍晚,是各旗封建领主在旗世袭领地上为子孙进一步分封的领地。如科左后旗九个努图克是该旗始祖明安贝勒九个儿子所分封的领地。解放以后,取消了努图克这一行政单位。 “科左后旗”的由来 旗境在战国时期属东胡民族活动地区;秦时曾为匈奴汗国左贤王统辖。万历四十年(1612年),明安女嫁努尔哈赤,蒙满联姻。崇祯九年(1636年)以后曾和宾图郡王旗(科左前旗)合为一旗。 科尔沁部在清初设旗。清顺治七年(1650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札萨克,彰吉伦为和硕郡王。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噶台”号,称博多勒噶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一直沿称到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翌年成立伪满洲国,设东科后旗公署,隶属兴安南分省和兴安总省。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旗内各界人士共议建立东科后旗地方自治政府,翌年3月改民主政府,隶属科尔沁左翼三旗联合办事处、兴安南地区行署和哲里木省政府。1946年9月,国民党在吉尔嘎朗成立国民党东科后旗政府,归属辽北省管辖。 1947年6月,恢复东科后旗民主政府,归属内蒙古自治区。7月恢复为科尔沁左翼后旗。1953年6月,哲盟撤销,归属自治区东部区行署。1954年4月,东部区行署撤销,复隶属于新恢复的哲里木盟。1969年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又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 二、日伪统治时期的斗争 1.“红枪会”的抗日斗争 2.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 1932年7月,日军从东科后旗南部边境地区抓捕50余人,分别送进康平、东科前期和东科后旗监狱。据目睹着回忆,当时在吉日嘎朗王府被关押的囚犯除挨打挨吊压杠和灌辣椒水之外,还要被烧烤烙,用子弹头和针往指甲缝里插。在东科后旗刘木匠窝堡、四喇嘛窝堡和黄花甸子一带抓了15名抗日群众。后来这15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3.日本帝国主义强征劳工: 1944年5月,旗公署从全旗青壮年中强征劳工1000余人,在郑家屯集中后,分别开赴大兴安岭的五岔沟、白狼沟等地给日本人作苦役,当年有78人死亡。同年7月下旬,东科后旗2000多名被抓的劳工在安东(丹东)受训3个月后,到日本出苦役。 4.1946年1月《吕阿协定》: 东蒙自治军司令阿思根和西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