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近十年国内关于中俄“多余人”形象研究综述》.doc

范例《近十年国内关于中俄“多余人”形象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十年国内关于中俄“多余人”形象研究索引和综述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 学号:XXXXXX 姓名:XXXX 【内容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对中俄“多余人”形象研究在近十年来的评论和研究,指出研究主要聚焦在时代背景、性格特征、形象分析、自我的写照等方面。文章不仅把中俄“多余人”形象系列放到一个纵向的研究结构中,即着重分析“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并且将这类的形象分别进行罗列,把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作为联结点,对其进行分析。最后还揭示了中俄“多余人”形象的研究现状和特点,以及未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多余人”;时代背景;性格特征;形象分析;自我的写照 “多余人”形象似乎有共同之处,不仅出现在19世纪的俄国文坛,在中国二三十年代也出现了类似于“多余人”形象。 同样是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在俄国的“多余人”典型人物是不仅有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奥涅金,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还有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而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主要“多余人”形象是:鲁迅笔下的涓生、郁达夫塑造的“他”-----一个苦闷无助的日本留学生。人物之间的都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在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的大的时代背景,接受新思想的青年们有才识、有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冲突,却最终找不到突破现实的出路,只能被现实所打压,放弃自己长久以来的坚持的信仰,向现实妥协。 中俄国文学中的“ 多余人”形象在其基本性格特征和发展道路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等方面, 都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 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的反映。国内对中俄“多余人”形象在近十年来的评论和研究聚焦在社会背景、性格特征、思想启蒙、形象分析、自我的写照等方面。 一、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俄“多余人”研究著作的出版和研究 其实在很早以前,中国就有对“多余人”的评价。例如早期俄国文学研究家瞿秋白,曾指出“多余人”形象系列的跨时空的社会意义:“每当旧社会崩坏新社会未成的青黄不接的时代,‘无用的好人’ 没有不是多余的”。 尤其是在近十年来,中国在译介出版、文学史及相关著作、评论文章三方面对中俄“多余人”形象比较研究都取得了更加显著成绩。不再局限于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中,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读者对中俄“多余人”形象的了解,还有利于推动国内对中俄“多余人”形象研究。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受到俄国文学很大的影响,这使得俄国文学的写作使中国文坛受到极大的震撼。因此研究关于中俄“多余人”著作有着很多,从不同的方面去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 在十年的研究著作其中,以期刊和论文的形式为主。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有中国期刊11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中俄“多余人”形象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国内的研究和评论主要从中俄“多余人”形象的社会背景、形象分析、自我的写照、哲学基础。笔者根据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内容与角度,把关于中俄“多余人”形象的评论文章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 二、关于中俄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探讨 这类探讨主要集中在对比19世纪的俄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探讨诞生“多余人”大的时代背景,追究悲剧的社会根源。 马晓华对当时19世纪俄国社会背景进行详细的阐述。19世纪前半期的俄国。当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胜利确立的时代,而俄国仍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但在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已经萌生,农民暴动风起云涌。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出现了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式。贵族青年内部出现三种人群:极少数最先进的爱国的仁人志士迫切要求彻底改革农奴制度,强烈渴望改变祖国的落后状态,他们展开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公开站出来和强大的沙皇专制政权进行英勇的斗争。其杰出代表有十二月党人,以及被列宁称为 “革命家”的赫尔岑。他们虽然有着远离人民的致命弱点,圈子狭小,但仍不愧为贵族阶级的精华;另一部分人追随沙皇反动当局,竭力维护腐朽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敌视和反对任何革命和进步活动,他们代表了阻碍历史前进的贵族阶级的右翼;第三类人为数最多,他们感觉到时代的潮流,社会的变动,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地位,在文学上被称为“多余人”。① 而袁林慧也认为,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文化领域遭遇的信仰缺失和传统价值中心崩溃都是面对西方而生的。俄罗斯精神所具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即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