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印度佛教与印度教建筑 印度次大陆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已有了相当发达的文化。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开始流行,佛教建筑随之兴起。现存最早的著名佛教建筑是被称为阿育王石柱的一些纪念柱。 为铭记战功,弘扬佛法,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曾在北印度建造了30多座独立石柱。 每座高达10米以上、重达50多吨。柱身圆形,刻有阿育王诏文,现存仍有不少,以鹿野苑萨拉纳特狮子柱(现收藏于印度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 )最为知名。 萨拉纳特阿育王石柱残高12.8米,造型吸取了波斯和希腊石柱的特点:柱身有希腊柱的凹槽; 柱头有波斯莲瓣组成的覆钟,通称波斯波利斯钟形; 再上在圆形石盘上有圆雕的四头一组蹲踞的雄狮(这些石柱令人想起中国南朝王侯陵墓的神道柱,实际上,后者正是受到印度的影响建造的)。雄狮喻人中雄杰,面向四方怒吼,喻佛法广布,石柱本身则象征为宇宙之根。原来在雄狮上面还有法轮高耸,喻佛法尊严。 呈圆周的饰带浮雕的狮子(北)、大象(东)、瘤牛(西)和马(南)代表宇宙四方,在四只动物间的四个浮雕法轮喻佛法常存。 阿育王石柱有的柱顶只置一头狮子、公牛或大象。这些石柱常置于窣堵波之前,中国古籍《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都记载过它。 1950年印度独立时,把萨拉纳特狮子柱头选为印度国徽图案。梵文:唯有真理得胜 以柱形建筑来强调某种纪念性和标志性,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中屡见不鲜,除印度阿育王外,埃及方尖碑、罗马记功柱、中国陵墓石柱,皆有类似功用。 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建筑是称为窣堵波的佛塔、称为毗诃(hē)罗和支提的两种佛寺或石窟。 窣堵波的原意是坟墓,早在佛教出现以前古印度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600年)就有所建造,在当时的宗教圣典《梨俱吠陀》中已有窣堵波之名,据说释迦逝后,他的遗骨曾分葬于八座窣堵波中。孔雀王朝时,窣堵波已形成一定的规制。印度现存最著名的佛教窣堵波是中印度博帕尔东北桑奇的一号塔,称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坐落在一座大约100米高的小山顶上;其核心初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体积只有现在大塔的一半;公元前2世纪巽(xùn)伽王朝时加以拓展,成为现在的规模。大塔由四部分组成:最下是一座4.3米高的圆形基台,基台边沿有一圈石栏;台上为实心覆钵状半球体,石块包面,平面直径32米,小于基台,高12.8米;在覆钵顶上竖立石栅栏,围成正方形,称“平头”;栅栏正中立一根石竿,竿上串连三层伞盖。这种竿上串连的三层伞盖,就是以后中国佛塔的所谓“相轮”,在印度起源于古达罗毗荼人的圣树。 原来早在吠陀时代以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原始土著达罗毗荼人从事农耕,盛行对母神、公牛、兽主和圣树的生殖崇拜。这一风俗被佛教继承,并加进了新的内容,如圣树被认为是菩提树,以纪念佛在菩提树下诞生和成道,伞盖三层,则喻指佛、法、僧三宝。伞盖的正下方通常埋藏尸骨火化后留下的“舍利”。 古印度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有塔的崇拜,却没有相轮,因此相轮的有无是区别是否佛教塔的标志。印度人习惯于在圣树或圣迹外建围栏,先是木制,后改为石。桑奇大塔围绕伞盖的“平头”就是一周围栏。同时,围绕整座大塔,又有一圈称为“玉垣(yuán)”的围栏。公元前一世纪安达罗王朝时,在围栏四面加建了四座砂石门,太阳运行的方向一致,被认为与宇宙的律动和谐,可以超升灵境。 几座塔门多半出自当地象牙雕刻师之手,其浮雕的总效果好似放大了的象牙雕刻,十分精细繁丽,充填式构图十分紧凑。“天竺好繁”,在繁细的装饰风格下有着深层的生殖崇拜的繁殖观念。浮雕题材都是佛传或佛本生故事,但佛不以人的形象出现而代以象征物,如足迹、菩提树、法轮、台座、伞盖等。东门现存的树神药叉女圆雕被公认为是印度最美的女性雕刻之一,是性力崇拜(生殖崇拜)的充分表现,全身构成三折曲线,成为以后典型的印度女性雕刻构图。石门上也浮雕有许多建筑形象,如双兽柱头、城堡、牌坊样门以及与桑奇大塔形式几乎一样的窣堵波式塔等。阿育王的信徒们又在释迦的重要经行处建造了许多塔,使窣堵波脱离了单纯坟墓的含义,成了佛教的纪念性建筑。 桑奇窣堵波尺度很大,加上砖石砌体的稳定感和重量感,使它具有极强的纪念性,象征天体的半球体单纯浑朴,完整统一,围栏和石门则雕缋(huì)华丽,对比中使中央主体更显得庄严和隆重。 支提(chaitya)原意指火葬堆,释迦牟尼火化后,泛指佛教徒礼拜的地方,以后发展为一种木结构寺庙,与毗诃罗的不同是院中有一座佛塔(内无释迦牟尼遗骨),现在也都只存遗迹了。 印度从公元前一、二世纪开始,模仿地面毗诃罗和支提这两种寺庙,在石崖中凿出窟室,称为毗诃罗窟和支提窟。毗诃罗窟比较简单,是一个大的方形窟室,除正面入口外,在左右壁和后壁,凿出一些小的支洞。僧徒们在这些寂静的洞窟中端坐冥想,以求个人的解脱。这里既是他们禅定的处所,也是居住的地方。支提窟分前、后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