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商业:
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文化思想:
A.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艺:
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文学:骈体文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科技:
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篇二】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牛津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9AReading &Task中文翻译口语材料.docx VIP
- 24.XX银行_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中断应急预案管理办法.doc VIP
-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个别差异.pptx VIP
- 绍兴续志1994—2005湖塘街道资料长篇.doc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自主综合测试 (基础卷)(含答案).docx VIP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模拟试题(Starter Units 1-Units4)(含答案).docx VIP
-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招聘条件.pdf VIP
- 鲁科五四制2024四年级英语上册期中基础测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浙教版初中科学所有实验目录及所需器材 .pdf VIP
-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期中复习之Starter 1-3 讲义与练习.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