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 热 (hyperthermia) 内毒素(endotoxin, ET) 活性成分:脂多糖(LPS) 特点:?耐热(160?C干热2h) 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有耐受性 ?分子量较大(1-2百万)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PGE2 cAMP Na+/Ca2+比值 小结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掌握发热激活物的种类、EP的种类、发热中枢介质种类 ?掌握发热发病的基本环节 ?掌握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了解发热时物质代谢特点及机体机能变化特点,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Case study 病史:患儿,男,3岁,1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9℃, 咳嗽,无痰,无呼吸困难。于入院前开始抽搐,两眼向上凝视,四肢抖动,持续1分钟后自行缓解。 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9℃,心率100次/分,呼吸30次/分。咽部充血、双扁桃腺Io肿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水泡音。 化验:WBC:13.3×109 /L淋巴细胞16%、中性粒细胞 83%。 问题: 该病人体温为什么升高,其机制是什么? 该病人为什么出现惊厥? 对该病人应怎样处理和护理? 高热、恶性肿瘤、心梗、妊娠期妇女 ? 药物解热:化学药物、激素、中草药 ? 物理降温:冷敷、酒精擦 第一步:找一张床 第二步:补点维生素C 第三步:吃块黑巧克力 第四步:打开加湿器 第五步:吃流质食物 第六步:换个大水杯 第七步:远离乳制品 第八步:服用非处方药 第九步:耐心等它过去 甲型H1N1流感,旧称人感染猪流感 甲型H1N1流感被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0余种;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0余种 甲型H1N1流感 卫生部公布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传播途径 甲型流感 普通流感 传 播 途 径 该病毒非常活跃,可由人传 染给猪,猪传染给人,也可 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 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 嚏为媒介。 人际传播,空气飞沫传播为 主。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后1—7 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 染性最强。 症 状 体温突然高热超过(39°C) ,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 随眩晕、头疼、腹泻、呕吐 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 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高热 、咳嗽、流涕、肌痛等,多 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 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 死亡。 病 毒 H1N1 冠状病毒 潜伏期 新型HINI病毒可能在人体潜 伏7天后才表现出病症。 流感的潜伏期为1-4天,平均 为2天。 死亡率 死亡率6.77% 可以致死,但死亡率较低。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注意个人卫生,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高热惊厥为6个月~3岁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可由任何突发的高热引起,表现为突然发作发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 保持安静,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吸氧、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上下磨牙之间,防止舌咬伤、物理降温,重者药物降温、抗惊厥:①首选地西泮(安定),0.1~0.3mg/(kg·次),口服或静脉注射。亦可用5%水合氯醛1mL/kg,保留灌肠。苯巴比妥,预防惊厥时,2~3mg/(kg·次),口服;止抽时,5-7mg/(kg·次),肌肉注射。 * 37.1 oC * 发烧和中暑(发热与过热)的区别?非调节性BT增加,set point不变,解热药物无效 (三)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NF-KB EP (一)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OVLT (二)血脑屏障 (三)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视神经交叉 第三脑室 视上隐窝 OVLT区 毛细血管 EP 巨噬细胞 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