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嘉兴二院 伤寒(Typhoid fever)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一、病原学: 伤寒沙门氏菌属D群,G-杆菌,有鞭毛。 菌体裂解时释放内毒素是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有菌体共同抗原“0”以及鞭毛“H”抗原。 伤寒杆菌耐低温,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1-2月,冰冻环境中达数月。 在60℃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三、发病机理与病理: 伤寒杆菌入侵肠粘膜,在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病程第2—3周伤寒杆菌经胆囊进入肠道使原已致敏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 发热机制为病灶中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 病理特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结的病变最具特征。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7—23天,一般为10—14天。 (一)、初期:起病缓慢,发热最早出现逐上升高达39-40℃,全身不适乏力,胃纳减少,咽痛,咳嗽等。 (二)、极期:病程第2-3 周。 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天,少数可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多有便秘,少数腹泻,右下腹可轻压痛。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淡漠,呆滞,重者神志恍惚,可有谵妄、昏迷。 循环系统: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 肝、脾肿大:见于病程一周末,并发中毒性肝炎则出现肝功能异常及黄疸。 皮疹:病程7-13日,可见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多在2-4天消退。 临床分五型: 轻型:发热38℃左右,毒血症较轻,病程短1—3周可恢复。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 迁延型:临床症状与普通型,但机体免疫力低,发热持续长可5周至数月。 消遥型:毒血症状轻,可照常生活工作,部分以肠出血或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脑膜炎、心肌炎、DIC等并发症。 热退后1—3周再次出现发热及临床症状,血培养再度阳性为复发。 体温下降尚未正常再度上升,持续5—7天才恢复正常为复燃(再燃)。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二)、伤寒杆菌培养: 血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最高。 发热期间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尿、粪培养于病程第3-4周可获阳性结果。 六、并发症: 肠出血:多见病程第2-4周,大便隐血阳性至大量血便,肉眼呈暗红色血便。 肠穿孔:腹痛、腹泻至肠出血,体温和血压骤降,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肌强直、肝浊音缩小,X线可见腹部游离气体征。 中毒性肝炎:较多见,肝肿大压痛,ALT升高,可有轻度黄疸。 中毒性心肌炎:心率快,第一心音低纯,心律失常,P-R延长,T波与S-T改变等。 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多见继发感染,亦有伤寒杆菌引起。 中毒性脑病、脑膜脑炎、胆囊炎、肾盂肾炎及先兆流产等。 七、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流行地区及季节,接触史等。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等五大临床特征。 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有助诊断。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应细菌学(血或骨髓等培养)阳性。 鉴别诊断: 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 疟疾:热型、热退后大汗及症状改善,血片发现疟原虫。 钩端螺旋体病:疫水接触史,畏寒发热,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痛,白细胞增高,尿常规异常,血清凝溶试验阳性。 粟粒性肺结核病:不规则发热,气促发绀,X线胸片有助诊断,痰涂片及培养可获结核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有感染病灶,早期可出现休克,时间较长,血培养可鉴别。 恶性组织病:不规则高热,全血减少、出血、淋巴结及脾肿大,骨髓可见恶性组织细胞,病情进展较快。 八、预后: 伤寒死亡率20%降至0.5---1%,老年、婴幼儿营养不良者预后较差,死于严重并发症。 约3%成为慢性带菌者。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九、治疗:发热期应无渣或半流质饮食,高热不宜大量退热药,宜物理降温,禁用泻药,慎用激素。 (一)、病原治疗: 第三代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外,第四代司帕沙星(巴沙片)0.1×3#qd ,疗程14天,孕妇及儿童不宜。 氯霉素;对敏感菌仍有效,因可抑制骨髓不列为首选, 1—2g/日热退减半共2—3周。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派酮或头孢他啶,每日2—4g,疗程10—14天,孕妇,儿童适宜。 (二)、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禁食或少量流质,纠正水、电解质及止血剂、新鲜血使用,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