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依恋的发展与教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理论的整合与思考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动物依恋行为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二儿童早期依恋行为对其以后行为的影响一动物依恋行为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哈洛对罗猴的研究发现隔离时间长的幼猴不论它是由金属母猴抚养还是由布母猴抚养都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调哈洛确信婴母联结在灵长目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萨克特追踪研究了这些猴子社交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这些猴子在青年和成年时期仍不适应于社交完全隔离的猴子在性成熟时缺乏交配能力对自己生育的婴猴也不会给予照料据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早期未形成依恋的

对理论的整合与思考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一、动物依恋行为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二、儿童早期依恋行为对其以后行为的影响 一、动物依恋行为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哈洛对罗猴的研究发现,隔离时间长的幼猴不论它是由金属母猴抚养,还是由布母猴抚养,都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调。 哈洛确信“婴—母联结”在灵长目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母亲的教养是所有灵长目动物正常发展的中心。 萨克特(Sackett,G.P,1967)追踪研究了这些猴子“社交”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这些猴子在青年和成年时期仍不适应于“社交”,完全隔离的猴子,在性成熟时缺乏交配能力,对自己生育的婴猴也不会给予照料。 据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早期未形成依恋的猴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恢复正常的行为。 母爱剥夺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只要条件适宜,异常的行为模式仍有可能逐渐恢复。 二、儿童早期依恋行为对其以后行为的影响 1951年鲍尔贝和同事报告了一些过早离开父母的婴儿状况。 结论: 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温暖、亲密、连续不断的关系。在这里,儿童既可找到满足,又可找到愉快。如果依恋这个节目能被合适地演出,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期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对于鲍尔贝的这个结论,既有人赞成、支持并得到实验的证实,也有人表示怀疑、反对。 这些早期未能形成依恋而使行为受到影响的情况能不能改变呢? 本世纪30年代后期,斯基尔斯(Harold Skeesls)曾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P156) 说明,早期有害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持续长久的剥夺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到目前为上,还不能说有一个精确的实验材料可以证明早期的依恋性质会对以后的行为和个性产生持久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婴儿对自已、对父母、对同伴的信任感以及积极的探索能力,为儿童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儿童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心理特点是儿童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儿童早期与父母、照顾者的关系的确是影响个性的重要因素。但是,早期的这类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很难说就是确定不变的,还须考虑儿童进入幼儿园、学校以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其它因素可能给发展带来的影响。 3.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塑造。 思考题 结合自己成长历程谈谈依恋对自己的影响。 婴儿依恋的发展与教育 郑淑杰 shujiezheng@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婴儿早期情绪发展的研究 依恋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依恋发展的理论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一、婴儿早期情绪的发生与 发展研究 (一)新生儿的情绪反应 出生时就有情绪反映 (二)婴儿早期情绪反应的种类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对500多名初生婴儿观察后指出,新生儿已有三种主要的情绪反应:怕、怒和爱。 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K.M.Bridges)提出了关于情绪分化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她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哭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 斯皮兹(Spitz,R.)就情绪分化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婴儿的情绪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表现。 一个是2~3个月,婴儿开始发生社会性微笑 另一个是7~8个月出现认生 当陌生人接近或母亲离开时,会产生焦虑情绪。 林传鼎于1947~1948年观察了500多个出生1~10天的婴儿所反应的54种动作的情况 他认为,新生婴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二者都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的表现。 出生后第一个月的后半月到第三个月末这一段时间内相继出现了6种情绪 二、微笑——最早的依恋萌芽形式 (一)微笑的发展过程 鲍尔贝(Bowlb,J.,1969.)、斯罗夫(Sroufe,L.A.)和瓦特斯(Waters,E.1976)等研究了婴儿的笑,发现笑的发展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 第二阶段:社会性微笑(5周~6个月左右) 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即社会性刺激更能引起婴儿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6~7月) (二)关于出声笑的研究(见图) 4-12月婴儿出声笑的次数 不同性质的刺激引发的出声笑的情况有所不同 在4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