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四大声腔的演变及昆曲.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四大声腔的演变及昆曲、秦腔和京剧 一、四大声腔的演变 元代末期, 风靡一时的北方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在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派生出来的许多声腔得到了发展。至明代,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号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一)海 盐 腔 海盐腔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因受士大夫的扶植和支持,很快流传到嘉兴、温州、湖州、台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盛极一时。 海盐腔额剧本多属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幽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弦管。后来昆山腔兴起,海盐腔日渐衰落,以至绝唱。 (二)余 姚 腔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县,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代中叶已流传到江苏常州、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贵池、太平等地。余姚腔的唱法已难考证,可能不用丝竹弦管伴奏,语言是用杭州湾地区的土语。 (三)弋 阳 腔 弋阳腔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行到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弋阳腔的音乐属曲牌体,但形式灵活,易于与各地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相结合,能揉进地方方言,音调高亢,情感奔放,很受群众欢迎,对各地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弋阳腔的伴奏,用效果强烈的打击乐,随腔烘托。 (四)昆 山 腔 昆山腔是元、明在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的称呼,它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 昆曲代表曲目《牡丹亭》赏析 二、秦 腔 经 典 剧 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 流传至今的经典剧目有《香山寺还原》、《串龙珠》、《黄金台》《刘全进瓜》、《长板坡》、《赤壁战》、《破渑池》《周仁回府》、《白逼宫》、《打柴劝弟》、《花亭相会》《三滴血》、《白帝城托孤》等等。 赏 析 秦 腔 经 典 剧 目 ——之《三滴血》 故事简介 《三滴血》主要描写一个糊涂的县官晋信书断案不作调查研究, 自信书本上“滴血认亲”的办法可靠,从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亲生父子,又使一对将要结为夫妇的异姓姐弟负屈含冤。最后,这个县官为了压服和反驳受害者的强烈控拆和翻案,进一步再证明自己滴血认亲的办法准确无误,又把另外一对明落眼见的亲父子叫来当堂滴血试验,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承认滴血认亲实属荒谬,坑害了良民百姓。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起源期 一、无石不成班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无石不成班”的“石”即指这里,至清中叶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处,在石牌的弹丸之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宗师,四大徽班进京,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 二、苏唱街梨园:徽班进京的出发地在扬州,身怀绝技的优伶们,出发前一定要到位于苏唱街的梨园总局碰碰头,商量一下出发日程和演出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 三、徽班进京城:公元1790年,徽班以唱祝寿戏开始进京艺术之旅。经过多年沧桑,在不断吸纳中,徽班“合五方之音为一致”的同时逐渐失去自己的颜色。徽班的历史结束了,而脱胎于徽班的京剧终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瑰宝,对于徽班来说,可谓凤凰涅盘。 四、三庆班首发: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五、四徽班进京: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之孕育期 一、徽秦合流: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