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诊疗和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化督导考核 保证工作质量3(工作方法3) 4、现场督导 4.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可确诊。 4.2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粪便/肛拭样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可确诊。 4.3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5cfu/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即使患者粪便/肛拭中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4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5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而且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凝集效价比在1:4以上,也可确诊。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副溶血性弧菌病 5.鉴别 急性菌痢:急性起病,一般恶心、呕吐较少,常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每次排便量少,呈粘液脓血样,粪质少,下腹部及左下腹部压痛明显,镜检发现粪便中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副溶血性弧菌病 1.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季高发,有时在夏季也会出现发病的小高峰。 1.2 发病原因:主要经口传播。包括生食受污染的贝类或食用的贝类未经煮透,食品加工者感染的病毒经食品传播给食用者等。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物品、空气等传播。 1.3 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诺如病毒病 2.临床表现 2.1 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24 h~48 h,少数在18 h内或 72 h 后发病,个别患者潜伏期仅10 h 左右。 2.2 诺如病毒感染后,侵入空肠上段,引起肠腔内渗透压上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4h 内腹泻 4~8 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粪检白细胞阴性。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严重者出现脱水。 2.3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无死亡病例。脱水是诺如病毒胃肠炎的主要死因。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诺如病毒病 3.实验室检验 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可供参考。 4.诊断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患者可疑食品或呕吐物或粪便/肛拭中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排除常见细菌和其他肠道病毒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可确诊。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诺如病毒病 5.鉴别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巩膜、皮肤黄染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明显升高。 轮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基本相同,需依靠实验室特异性血清学、病原学检查鉴别。 常见食源性疾病诊断之 诺如病毒病 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了法定职责: 第一百零四条 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报告时限: 单例病例:24小时内(当日诊断当日报)网络报告。 暴发事件:2小时内网络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报告电话: 中心院区:公共卫生科 6229(正常工作时间) 行政值班 6000(节假日、中午及夜间) 东 院:公共卫生科 2169(正常工作时间) 行政值班 3000(节假日、中午及夜间) 在门诊医生工作站接诊界面上如下“肠炎”、“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的诊断时即可触发出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界面,完善有关信息后点击上报。 在办公平台:公卫管理——疾病预防管理——食源性疾病管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进行上报。 The report line 1 2 3 4 管理体系 工作方法 监测结果 工作体会 技术手段 5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体系1(体系架构) 检验科 领导小组 召开专题会 专家组 工作会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体系2(体系组成1) “疑似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领导小组”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专家组”。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组” “食源性疾病

文档评论(0)

173****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