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垂体的半剂量增强MRI与全剂量增强MRI有同样使用价值 注: CT扫描注射造影剂首先增强者为垂体后叶和垂体柄,然后是垂体前叶增强。垂体腺瘤往往增强更慢,增强程度也较轻,故常规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显示为负性阴影。 侵袭性腺瘤 生物学上表现为恶性,组织学上常表现为良性 肿瘤侵蚀蝶鞍和邻近骨质,破坏斜坡岩尖,侵入海绵窦,包绕压迫神经和颈内动脉,可侵入鼻咽、蝶骨等 肿瘤向鞍前、上延伸,侵蚀前床突,使前床突间距增宽 肿瘤可向一侧沿中颅窝底延伸 肿瘤向上会使第三脑室上移或侧移,并可压迫侧脑室,约12%的肿瘤阻塞室间孔,造成脑积水 MRI能准确显示海绵窦侵犯,但要准确区分海绵窦内侧同垂体外侧则有困难,海绵窦显著扩大时侵犯时无疑的。轻微侵犯无论平扫还是增强都很难区分 一般认为,肿瘤有肉眼可见的硬脑膜浸润就属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如浸润达硬脑膜之外的骨骼、蝶窦和海绵窦等,就更属侵袭性垂体腺瘤 侵袭性腺瘤 垂体瘤侵犯海绵窦 空蝶鞍 即空泡蝶鞍 其形成主要因先天发育或因病变致使鞍隔缺损,蛛网膜和脑脊液通过不完整的鞍隔进入鞍内,疝入部分多在垂体前方。由于脑脊液循环波动使蝶鞍扩大,X线片酷似鞍区肿瘤 临床通常无症状 有时可伴有头痛、视野异常 也可因垂体受压萎缩出现垂体腺功能低下症状 少数可有脑脊液鼻漏 正常垂体(CT) 正常垂体MR 垂 体 大 腺 瘤 大于10 mm时为垂体大腺瘤,大于4 cm为垂体巨大腺瘤 多无分泌功能 肿瘤均一等密度,其次为高密度,约1/4囊变 肿瘤鞍上部分多为圆型或分叶或不规则形,边缘锐利 肿瘤常侵蚀鞍底,可侵入蝶窦,使蝶鞍扩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 肿瘤向上延伸,鞍上池充盈缺损,压迫视交叉下部 肿瘤向后延伸,大脑脚受压倾斜,脚间池部分或全部消失 肿瘤向左右方向生长,可使海绵窦及窦内血管挤压(手术证实仅少数侵入海绵窦,大多未受侵犯) 注:冠状位图像上肿瘤基底部紧贴鞍底,或鞍底骨质受侵多为垂体腺瘤,如肿瘤与鞍底之间仍有距离,则可能不是垂体腺瘤 垂体大腺瘤 增强后示肿瘤包绕大脑中动脉 垂体大腺瘤(球型鞍) 大腺瘤(球型鞍) 垂体腺瘤(增强) 垂体大腺瘤 垂体瘤术后复发(平扫) 垂体瘤术后复发(增强) 垂 体 MRI MRI诊断垂体大腺瘤的效果等于或大于CT 特别善于显示突出蝶鞍的垂体大腺瘤 能清晰分辩瘤体与视神经,视交叉与视束的关系 矢状面可显示大脑前动脉受压移位 冠状面可显示侵入海绵窦与突出鞍上池的影像 垂体大腺瘤 T1WI T2WI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向鞍上延伸导致患者视力下降 T1WI (矢状位) T1WI(冠状位) 垂体瘤囊变卒中 可出现肿瘤急剧增大 垂体瘤囊变卒中(增强) 垂体瘤并卒中 T1WI冠状位 T1WI矢状位 垂体出血 压脂后图像 垂 体 微 腺 瘤 小于10mm,多有内分泌功能 腺体高度:正常女性垂体小于7mm,男性小于6mm,垂体上凸大于9mm,提示微腺瘤(女性、青春期垂体可相对大,腺高可达10~12mm) 异常密度区:微腺瘤往往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区,亦可呈等密度。低密度区大于2mm有临床表现或在同一层面上两次扫描仍显示,或低密度区伴环状钙化均提示有微腺瘤 鞍底受侵:微腺瘤可侵蚀鞍底,使鞍底局限性受压变薄倾斜,但此垂体瘤可与受压变薄的鞍底有一段距离 垂体微腺瘤(CT) 垂体微腺瘤(MRI) T1WI冠状位 T1WI矢状位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MR成像注意要点 1)做矢状位定位像 2)T1WI冠状位薄层扫描 3)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后立即做冠状位、 矢状位薄层扫描,不做延时,事先预扫描,使垂体与腺瘤的对比度尽量接近最佳状态 对于大多数颅内病变,Gd-DTPA的常用剂量为 0.1mmol/kg体重,但显著强化导致垂体前后叶之间缺乏对比可掩盖微腺瘤 小剂量和少量强化对诊断鞍内病变很有帮助 机理是正常垂体及垂体微腺瘤的强化方式不同,正常垂体组织在注射造影剂后1~2分钟内达到强化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微腺瘤强化高峰低、延迟。而且信号强度减低较正常垂体缓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