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贾生》阅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面就和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见《李商隐评传》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鉴赏】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处;而转,也就在这*中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   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诗人同时抓住虚前席问鬼神这两处细节,借题发挥,在议论中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足见其思想深刻、构思新颖。   《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反跌手法的巧妙运用。   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整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发抒警策透辟的议论,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