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烧伤创面处置和补液策略程;烧伤面积的测算;烧伤面积的计算(中国新九分法);手掌法;烧伤深度(三度四分法);烧伤深度; 烧伤深度的识别:Ⅰ°烧伤 ;烧伤深度的识别:浅二度烧伤;浅二度烧伤;深二度烧伤;;深二度烧伤;三度烧伤;三度烧伤;几度?;烧伤严重性分度(Degree of burns);;吸入性损伤(Inhalation injury );轻度:声门以上
中度:声门至主支气管
重度:支气管至肺泡
;烧伤目标治疗;严重烧伤救治成功关键点探讨;烧伤创面处理探讨;烧伤创面处理—湿法;湿润烧伤疗法与湿润烧伤膏(MEBT/MEBO);;;;;;;;桥梁----纤维隔离膜;神奇的膜----纤维隔离膜;MEBT/MEBO;烧伤创面处理----干法;;磺胺嘧啶银治疗烧伤创面;削/磨/切痂、皮肤覆盖术; 策略;干湿法比较; MEBO---趋向于;磺胺嘧啶银---趋向于; 深二度烧伤----趋向于;深二度烧伤----趋向于;三度烧伤; 总结;烧 伤 补 液;补液公式探讨;烧伤休克补液沿用至今(补多少、补什么); 烧伤补液研究追溯(一); 烧伤补液研究追溯(二)最早的Evans 公式:;烧伤补液研究追溯(三); 解放军304 医院补液公式:;2005年,第三军医大学全军烧伤研究所提出烧伤延迟复苏补液公式:
( 1) 伤后第1 个24 h 补液量( mL) = 2. 6
mL /kg·1%TBSA + 水分2000 mL,胶体与晶体之比为1∶ 1; 入院后2 h 内将伤后第1 个24 h 液体总量的另一半快速输入; ( 2) 伤后第2 个24 h 补液量( mL) = 1 mL /kg·1% TBSA + 水分2000 mL,胶体与电解质之比为1∶ 1;---补什么样的胶体液?;---补什么样的晶体液?;;烧伤休克补液(补多少、补什么); 探讨;对于:1.50%以上的大面积烧伤患者
2.深二度TBSA35%和或TBSA20%三度烧伤患者
因为:1.水分和胶体液大量丢失 2.渗透压急剧下降 3.代谢性酸中毒产生 4.血容量重新分布 5.代偿能力不足 6.毒血症及高代谢状态。
因此:“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增加补液量,尤其是胶体液,尤其是新鲜血浆,尤其是第一个24小时内补足。 不容忽视的第二个24小时!
;对于合并吸入性烧伤
原补液基础上,不增加补液量,也不限制性补液。
有学者提出单纯烧伤与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抗休克复苏补液量并无不同,对于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抗休克复苏不应刻意提高补液量。但也不建议限制性补液。限制抗休克复苏补液量,不仅不利于恢复组织的血液灌注,而且会引起脏器缺血、缺氧性损害,损伤内皮细胞,进一步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肺水肿的发生与发展进一步加重。;对于延迟复苏的烧伤
延迟复苏绝对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延迟复苏有患者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医生的认识不足,常常在“休克边缘抗休克”。
延迟复苏要更快补液、入院后2 h 内将伤后第1 个24 h 液体总量的另一半快速输入。根据监测指标调节输液速度和总量。适当提高两个24小时内补液补液系数可能有益,而不是减少。
注意再灌注损伤第二波次打击!; 恒温水浴加温补液法37+-0.5度;口服补液;;口服补液;解放军304 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郭振荣教授根据中国烧伤复苏的经验及休克治疗的进展以及实际情况,对烧伤早期补液提出以下意见:
( 1) 中小面积烧伤可沿用现行补液公式进行早期复苏,以恢复正常生命体征为复苏的终极目标。尿量为30 ~ 50mL /h 可作为简易、实用的指标; ( 2) 大面积烧伤的复苏应该个体化,根据终极目标随时调整。除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外应增加血气分析,增加碱剩余指标的测定; ( 3)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延迟入院或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者,早期复苏更应精确,尽量减轻缺血缺氧性损害。复苏的终极目标除恢复生命体征和碱剩余外,应进行有创监护、恢复正常心排出量,有条件者应检测胃黏膜pH 值。;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①当前液体泛滥需要纠正, 但不宜回头, 重返在“休克边缘抗休克” , 而应争取“适量”, 即补液应个体化, 根据输液的终极目标调整补液。②在目前监测终极目标的指标尚未明确,尤其缺乏单一有效的临床检测手段时, 需要监测一般生命指征(血压、心率、尿量、意识等)、全身灌流指标(组织氧输送、组织氧耗、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局部灌流指标, 进行综合分析。③当严重休克时心肌受损、血管反应性差、通透性明显增高、机体对补液的反应减弱, 继续增加补液量有害无益, 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目前烧伤主要监测指标;展望;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实施指南《GB21345 - 2024黄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实施指南.pptx VIP
-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VIP
- 气流干燥器设计说明书.doc VIP
- 《电子商务基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桶装水项目质量管理方案.docx VIP
- 地震数据采集设备的收放方法、集运箱和车辆.pdf VIP
- 压力管道壁厚及开孔补强计算.xls VIP
- 四五级拼音版 (20220824修订).pdf VIP
- 幼儿园区域留痕培训.pptx VIP
- 2025年贵州省高职(专科)分类招生中职生文化综合考试试卷(英语试题)676.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