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上的探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在线分享.docVIP

科学史上的探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在线分享.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第 PAGE 6 頁,共 NUMPAGES 6 頁 / 科學史上的探究對科學教育的啟示 原著:陳健(南通師範學校 江蘇南通 226006) 摘要: 壹、前言 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 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和科學家所從事的活動和思維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而從事科學教育的教師必須了解科學史,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科學史,才能使學生認識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會科學的方法。拉塞福(F.J.Rutherford)曾於1964年指出:教師應當具備較高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素養,否則不能認為他受過教育,能勝任作為探究的科學的教學。 貳、科學史上的幾個探究事例 科學發現的歷史即科學探究的歷史,沒有探究就不會有發現,也不能確認理論的正確性和 不斷擴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史中這方面的事例不勝枚舉: 海王星的發現 1820年發現天王星的觀測資料和牛頓理論數據有偏差, 1830年後提出各種假說:木星土星引力影響、觀測誤差、彗星撞擊的災變說, 1885年亞當斯計算出新行星的質量和軌道參數,並未引起權威重視, 1886年德國柏林天文臺的加勒依勒威耶的研究結果發現了海王星, 1930年發現冥王星 19世紀後期提出水星近日點的進動解釋 大陸漂移說的建立 19世紀的大陸固定論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20世紀50年代古地磁學興起,找到證據證明大陸確實發生過大幅度漂移, 1984年精確測出各大陸緩慢漂移的資料,提出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 陰極射線的發現和爭論 1858年發現陰極射線 19世紀後30年微粒說和乙太波的爭論 1891年發現陰極射線可以透過某些金屬薄片—證明乙太波的說法 1895年法國物理學家佩蘭測出陰極射線帶負電,支持帶電微粒說。 1897年湯姆笙證實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流,同時發現此粒子為所有物質的共同組成成份,稱為電子。 參、對科學教育的啟示 科學需要探究: 科學知識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不斷發展和進步。 科學強調和尊重經驗事實對理論的檢驗。 科學的本質在探究,是不斷追求真理、不斷修正錯誤和不斷創新。 科學教育中要改變「重科學結論,輕探究過程」的模式,倡導探究學習。 科學教師必須學習科學史,認識科學教育的探索性質,使自己成為探索者。 學生與科學家的探究思維本質上是一致的 學生的科學學習和科學家的科學探究都要經歷問題、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價、交流與推廣。 在養成探究習慣的同時獲得探究工具。 善於提問是探究學習中的重要環節 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教師應從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問題和現象開始,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科學史中內蘊豐富的精神資源 科學史本身就是一部創新史。 科學教育中應著力引導學生標新立異、敢持己見,培養思維的多向性和批判性。 培養學生善於合作的意識,溝通的能力,及尊重他人的成果。 了解科學家通過重複他人的實驗來驗證其結果,因此對問題、步驟、證據、提出的解釋,及對其他解釋的評價進行明確清晰的描述,除使自己的研究經得起質疑外,也為其他科學家用這些解釋來研究新問題提供機會。 科學探究學習中通過成果交流,使學生在科學方法上得到充分的鍛鍊。 科學教育要滲透歷史的觀點 科學家的成果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說。 歷史的發展有承接,科學發展也一樣。 滲透歷史觀使學生以史為鏡,更好地認識科學事業的前景。如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科學成果剛出現時,總是遭到誤解、反對。 肆、參考文獻(略) 一點點分享 在學習科學史的歷程中,容易得到共鳴,因為發現原來我們對自然界或其他概念建立的過程,其實跟歷史上的科學家如此神似,在回頭審視學習歷程時,也對學生何以會有執著的想法有了理解:概念並不來自於告知或傳述後的理解,而是心中原就有的認知;如何在科學史教學中讓學生體悟到正確的概念,甚或揚棄錯誤的想法,是進行科學課程中要掌握的原則。 文中提到的探究式學習,個人認為要反應在教學活動上,從活動設計及教材呈現,甚至評量活動都要把握這個原則,因此教師本身要對科學具有專業,明白科學概念的關鍵點何在,才知道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觀諸現下的教學現場中,有許多自然科教師並不具有自然科學背景,很可能在科學探究上就有所限制。 即便是自然科相關科系出身的教師,對科學史也多所陌生,科學史教學若值得推廣,師資培育階層便要著眼於此,培養準教師們的科學史素養,而在職教師的相關專業進修更應全面推動。 劉敏珍 複製風雲 伊耳曼西的故事 能力指標: 3-3-0-3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做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能力指標分析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