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情与法冲突 第十五小组 一代英主唐太宗,曾所忧虑的不是法律在实际中难以恪守的问题,而是深患官吏“守文定罪”,扼杀人情。他曾对大臣说:“比来有司断狱,多据律文,虽有情可矜而不敢违法,守文定罪,或恐有怨。” 明初朱元璋的“重典治国”的思想,却对于改良吏治、安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清澄百余年。” 一、情在古代司法中的体现与意义 (一)、尧、舜时期的象刑 (二)、汉朝儒法合流后“德主刑辅”思想 (三)、明丘濬“慎刑恤狱”思想 传说形成于尧、舜时期的象刑,就体现了部落成员之间的一种法的温情。其具体规定是,当部落某一成员违反了部落习俗,以穿赭衣示犯有杀头之罪;以穿两只不同的鞋示犯有刖足之罪;以黑布包头示犯有黥劓之罪。这种象征性的刑罚代替残酷的肉刑,以自身的羞愧、反省来约束部落成员,从分了体现了法的温情。 据《尚书*酒诰》记载:“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如惟教之。”意为,对违反法律,聚众饮酒的周人,以严处罪,决不宽贷;而对于商遗民犯“群饮“罪,先进行教育,因为商遗民可能不知道周人的法令,而以旧习行事。经过教育仍不改正者,再施以刑罚。这种“先教后刑”的思想体现了法的合理性。 汉初以道为本,提出刑不厌轻,罚不患薄,刑罚务须宽轻。在执法过程中,宁可纰漏有罪之人,也不能错判无辜之人。这对于减少冤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其次,董仲舒认为,天地万物,以阴阳转化为“大”。阳主生,阴主杀,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以阳为主,阴为辅。教化为德,德为阳;刑罚为杀,刑为阴。上天既然贵阳贱阴,阳多阴少,统治方式亦应“大德而小刑”。其中的德治思想这包含了人情、人性。 丘濬认为犯罪的经济根源在于民穷。要杜绝犯罪,首先要“养民”、”富民”,而不能“劳民力”、“苦民心”、“费民财”、“戕民”。犯罪的思想根源发于“左道”、“邪术”。主张“仁以存心,义以制事”。 其次,丘濬主张原情定罪,“存哀敬以折狱”。判罪时应“随其情而权其轻重,于经于律,而不违背”。若经义与刑律相违,则“不可泥于法”,而应“因情以求法”。 但是,当情被过分强调时,便会走向反面。人之常情往往会被私情、私欲所取代,情在法中所产生的神奇效果就会化为腐朽。 例如,清末著名的杨乃武案件,各官员明知案件是误判,却碍于“官官相护”的情面,使得案件一度不得澄清。此种情况下,私情使得完备的法律形同虚设。情在法中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意义,但是不能完全以情断案,以情盖法。明法,重法,有时虽然严酷,但在某种程度上的严刑亦有其合理性。 二、重法思想的体现与积极意义 (一)、商鞅“明法重刑”思想 (二)、朱元璋的“重典治国”的思想 秦国变法中,商鞅提出的“明法重刑”思想,对于秦国的强大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明法的目的:“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让“万民皆知所避就”。这就保证了法律的公开性。商鞅认为,“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又说:“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实行重刑的根本在于治奸惩恶,而非此道不能消除社会的弊端,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明法重刑”的变法使得秦国走上了法治的道路,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国力大增,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的“重典治国”的思想,却对于改良吏治、安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清澄百余年。”可见严格依法,重典治国的思想使得官场澄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礼法并用,情法和谐”法律思想。 (一)张斐“本其心,审其情,精其事”论罪原则 张斐认为量刑定罪须“刑”、“理”、“心”、“情”、“事”综合考察。他认为:“夫刑者,司里之言:理者,求情之机。……论罪务其本心,审其情,精其事,近取诸身,远其诸物,然后乃可以正刑。” 心,为犯罪动机;情,为人之常情或犯罪时的情绪;事,为犯罪后果。理,是法之理、律之理,刑之理,“三纲五常”的做人之理,亦是万事之理。意思是说,用刑须以理为指导。考察犯罪者的犯罪动机,当时的情绪及犯罪后果。并要甄别犯罪者的供词及当时,认证与物证,然后定罪用刑。 张斐的决狱思想,相较于《春秋》决狱中的“论心定罪”思想更为合理。“论心定罪”的具体标准是“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杀”。这种标准虽亦是法中含情的体现,但是忽略了“刑”、“理”、 “事”的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