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
编号:14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专 业
预防医学
专业层次
本科
主讲老师
玛依努尔.伊米尔山
计划时数
4
班级
2009级班
专业技术
职 称
病理生理学副教授
编写时间
2011.4
章节名称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使用时间
2011.6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教学目的:临床上许多疾病可以引起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近而可发生呼吸功能不全。通过本章学习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学,为临床防治呼吸功能不全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熟悉呼吸衰竭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4.了解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重点与 难 点
重点: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呼吸衰竭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及其血气变化的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更 新
ARDS发病机制新进展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式讲授法为主,辅以启发式、问题式讲授法;关键词、概念用双语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和传统手段相结合
教学时间分 配
概述 15分钟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00分钟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60分钟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5分钟
课堂小结 10分钟
教材和参考书目录
使用教材:金惠铭、王建枝主编 第七版《病理生理学》,2008年出版
参考书: 石增立主编(案例版)《病理生理学》,2006年出版;
王迪浔主编《人体病理生理学》第2版,2002年出版,叶任高主编 第七版《内科学》。
集体备课意 见
以一位教师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和课堂组织,然后集体讨论确定授课的大致内容和原则。
教 研 室
审查意见
通过教研室审查,同意使用 教研室主任:
第十五章 肺功能不全
(Respiratory failure)
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或伴有PaC02增高的病理过程。
诊断标准是PaO2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02高于50mmHg。
呼吸衰竭必定有PaO2↓。
根据PaC02是否↑,分为低氧血症型(I型)和高碳酸血症型(Ⅱ型)
根据主要发病机制不同,分为通气性和换气性
根据原发病变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
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慢性和急性呼吸衰竭。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前者指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后者是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衰竭则是肺通气或(和)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的结果。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一)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其原因有:
①呼吸肌活动障碍:
A.中枢或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炎等。
B.过量镇静药、安眠药、麻醉药所引起的呼吸中枢抑制;
C.呼吸肌本身的收缩功能障碍,如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
D.低钾血症、缺氧、酸中毒等所致呼吸肌无力,
= 2 \* GB3 ②胸廓的顺应性↓ 严重的胸廓畸形、胸膜纤维化等可限制胸部的扩张。
③肺的顺应性↓:如严重的肺纤维化或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④胸腔积液和气胸:胸腔大量积液或张力性气胸压迫肺,使肺扩张受限。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指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①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
A.阻塞位于胸外(如声带麻痹、炎症、水肿等),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引起的压力↓,可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呼气时则因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而使阻塞减轻,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B.阻塞位于中央气道的胸内部位,吸气时胸内压↓→气道内压大于胸内压→阻塞减轻;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气道狭窄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②外周性气道阻塞: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侵犯小气道,管壁增厚或痉挛和顺应性降低,管腔被分泌物堵塞,肺泡壁的损坏还可降低对细支气管的牵引力,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患者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其机制为:用力呼气时胸内压和气道内压均高于大气压,在呼出气道上,压力由小气道到中央气道逐渐下降,通常将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的气道部位称为“等压点”(equal pressure point)。等压点下游端(通向鼻腔的一端)的气道内压低于胸内压,气道可能被压缩。正常人气道的等压点位于有软骨环支撑的大气道,即使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