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语言与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中国准艺术中的红色 文化习俗这些准艺术中,与红的缘分也是极深的。翻翻宗谱便知,我们现时对红的喜好是承袭了先人的血脉。偌大的紫禁城,凡是柱子、游廊一律朱漆,墙壁更是红成一片。室内陈设,表示喜庆祥福的,需要庄重肃穆的,无不闪着黑光的紫红。 皇家如此,民间亦然。朱门大户更是权势的象征。老百姓钟爱大红绸面的被褥、大红的窗花、红色的对联、大红的鞭炮,……新娘子要穿红色的嫁衣,盖上红盖头,显示生命中的灿烂。可见红色在汉人中总享有优先权,逢年过节时它的地位尤其显赫。 张艺谋的红色情结 张艺谋的电影几乎是和红连在一起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伴随这些红艳艳的名字,张艺谋走红中国影坛,并为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争得了一席之地。 他的电影骨子里似乎都浸透了红色。火红的高粱地,火红的高粱酒,九儿的大红嫁衣,《菊豆》中红的染缸与布匹,《秋菊打官司》中火红的辣椒以及《古今大战秦俑情》里女主人公纵身跃入一片火海的景象,这大红背景成了第五代导演的宣言,似乎只有红色才能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底蕴激发出来。 3 西方艺术中的蓝色情结 西方人的准艺术中,总是蓝光四射。音乐经典《蓝色的多瑙河》和现代交响乐《蓝色狂想曲》都以蓝色命名,风行美国数十年的“布鲁斯(blues)”,竟也冠以蓝色的名称,就连他们喝的啤酒,也以“Blue Ribbon”(授予头名的蓝授带)为商标,IBM公司被称作“蓝色巨人”,名称中显示出它在世界同行中的尊崇地位。由此可见西方人与蓝色的缘分之深。 ? 三 色彩的偏爱的文化解释 色彩是大自然本身所呈现出的现象,它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按理说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应该大体相同或相近。但对比上述所列举的例证,人们不禁纳闷:为什么同样的色彩在不同语言中意思如此不同?为什么不同民族对色彩的喜好殊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1 从文化入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民族语言都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国俗语义。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要特别注重该语言中渗透着的文化因素,即从使用该语言的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角度加以发掘和阐述。 2 海洋孕育出来的蓝色文明 汉民族深藏不露,很难看出是什么线把它和红色结在一起,西方人和蓝色的缘分却是容易理解的。“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正是蓝色的海洋孕育出来的,这种蓝色文明是以海洋为依托的商业文明。千百年来,西方人的贸易、征战、殖民、探险无不依托着蓝色的波涛,国家民族的兴衰、家庭个人的苦乐都在这蓝色中起伏、隐现。西方人自古以来与蓝色结下了不解之缘,给他们的文化中注入了大海的崇敬与庄严,忧郁与伤感。 钟情于蓝色的艺术家 浪漫主义音乐经典《蓝色的多瑙河》的问世,正是蓝色触发了约翰·施特劳斯的灵感,使他抓住了色彩、音符与情感间的契机。乐曲由于蓝色而使得河水深幽静寂而又博大深厚,仿佛真有缓缓淌着的河水浸润一切曾经焦躁的心情,涤除一切世俗尘埃。 传统如此,现代亦然。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同样因一曲以蓝色命名的现代交响乐《蓝色狂想曲》而声名鹊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蓝色不是静淌着的河水,而是不断翻腾变换色调的狂波巨澜——奇幻瑰丽,令人浮想联翩。风行美国数十年的布鲁斯(blues),是一种感伤而缓慢的美国黑人民歌,不仅以蓝色作为名称,骨子里也表达着蓝色给人的忧郁深沉感。 翻译史上的精品 兴许是看穿了老外的这点隐私,有人将好莱坞名片Waterloo Bridge译作《魂断蓝桥》,实在是翻译史上的杰作。一个“蓝”字实为点睛之笔,影片伤感而又浪漫的情调在片名中就显露无余。 处于东方大国的汉民族就不同了,尽管号称自己居于“四海之内”,但以农为本的传统把人们跟土地世代捆绑在一起,真正见过海的人是可想见的。因此才有河伯的“望洋兴叹”,才有了北京的所谓“北海、中南海”和太原的“海子边”,其实不过是些小湖而已。汉民族与海的隔离,与蓝色的缘分浅了。 3 刀耕火种与红色文明 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民族。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的生活,加深了先民对的火的认识,培养了他们对红色的亲近感。早在公元前八千多年以前,北方的山顶洞人就用色彩来装饰自己,他们“所有装饰品穿的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见贾兰坡,1958)。由此可以证明我们先祖对红色的偏爱历史之久,汉民族对红色的喜好大体源

文档评论(0)

33888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